前一篇關於市值型與高息型ETF試算的文章,並沒有針對任何人,主要是回應一些版友的私訊。讀後若有感到不適,是版主文筆欠佳所致,特此聲明。
投資觀念與策略符合自身需求最重要,沒有任何投資觀念與策略可以適用所有人。隨著年齡增長,看待金錢的方式與風險承受能力必定會不一樣。進入不同的生命階段,適時調整資產組合也是正常。
ETF存股,選市值型還是高息型?報酬不是唯一標準
關於市值型與高息型ETF,本來就不是非A即B的零和賽局。長期投資,市值型報酬率確實有很高機率贏過高息型,但版主一再強調,「報酬率」不該是決定投資策略的唯一標準,難道市值型勝率高就必須全部投入市值型?
版主完全不認同。
「全部投入市值型」、「全部投入高息型」、「市值型與高息型都投資」,不管哪一種配置都是正確的,畢竟每個人的狀況、年齡、風險承受度都不同,沒有必要一概而論。
市值型ETF的殖利率偏低(甚至不配息,例如元大S&P500(00646)),離開職場後勢必得賣出持股做生活費,很多人擔心股票會有賣完的一天,因此認為高息型不需賣股比較安心。
會有這一層顧慮可以理解,但經過試算,在提領率相同的情況下,市值型ETF消耗的速度會遠低於高息型,因此只要做好規畫,倒是不需擔心股票會過早賣完。
網路上有很多財經網紅(包含版主)針對元大台灣(0050)與元大高股息(0056)做過許多試算,版主認為這些試算參考即可,畢竟這些都是「理想化的情境」。
存股過程長達20年、30年,也許碰上金融海嘯、嚴重的天災、戰爭、重大傷病等...,有許多突發狀況會導致存股無法按照理想情境前進。純數學試算是不帶情感的,而人類卻無法排除情感的影響。一個好的投資組合,除了考慮報酬率,也要考慮個人接受度。
有人可以全部投入不配息的市值型產品(例如00646)而不感到慌亂、有人希望每個月都有現金流進帳才有安全感、有人則是同時投資市值型與高息型ETF(犧牲一些報酬率,提高現金流),該如何配置沒有一定準則,就是在報酬率與安心之間取得平衡點。
版主存股頭幾年是以股利增長為目標,隨著投資經驗累積,目前轉為專注資產成長。但版主其實也很喜歡每個月有現金股利入帳的感覺,因此版主的資產組合裡固然有市值型ETF,過幾年後會增加買進高息型ETF的預算,以提高現金流。
高息型產品只是報酬率低了一些,沒必要過度詆毀。投資是一門沒有標準答案的藝術,並非理想化的數學試算。
喜歡現金股利,就專心打造龐大的現金流;喜歡資產快速成長,就專心投資市值型ETF;折衷派的,就市值型與高息型都投資。版主自己屬於折衷派,但市值型佔資產比重會較高。
關於投資,版主不是很喜歡非A即B的極端論點。魚與熊掌其實可以兼得,不是嗎?
本文獲「存股方程式」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ETF存股,市值型、高息型結果竟差距250萬?存股專家:前期追成長、後期重股息
高股息ETF配息率不到10%,正常嗎?存股專家:配息率在「這區間」才算合理
靠存股,年領50萬股利容易嗎?從數據揭殘酷現實:恐是一般人的存股極限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