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就是好。」
「每個人都有天職。」
「說它是工作,這是有原因的。」
這些話聽起來很耳熟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接收到無數關於「好」工作和生活的訊息轟炸,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但由於我們有很多人都對星期一早上的到來感到畏懼,所以,或許我們一直以來所學到的都是錯的。
你也許知道一份「好」工作該怎麼做,只是在做的時候仍然感到痛苦,心裡想著:「就只是這樣嗎?」這讓我們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渴望獲得更多(更高的薪水、更負盛名的職位、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車子),然後犧牲其他的需求做為代價,結果使我們變得更不滿足。我懂,因為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我的故事並不特別。我20多歲的時光,都花在追逐人們灌輸的工作迷思,而不是我真正認為有價值的事。如果我碰巧達成任何傳統上所謂的職業里程碑,像是獲得豐厚的獎金、不錯的加薪和晉升,我的臉上會燦笑幾個星期,縱情於杯觥交錯的盛宴,周旋於成功人士之間。但很快地,生活會再度恢復正常―這意味著我得重新開始忍受工作的折磨,擔心下一次績效考核,而不是解決一些更重要的問題…例如,首先,為什麼我工作這麼努力?
問題是,我在完全沒搞懂的情況下,去認同許多有關成功事業的謬論。雖然我最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由於我犯了以新迷思來取代舊迷思的錯誤,我得要辛苦地努力修正自己的工作狀況。這些迷思的內容看似彼此相互矛盾,但卻都具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定調,那就是:快樂和金錢無法兼得。如今我才知道還有更好的想法。
讓我們一起來破解這些讓我在職業生涯中躊躇不前的迷思,它們可能也是阻礙你找到正確的道路。
工作完全是為了金錢和名望
我記得小學三年級時,有同學問我父親的職位頭銜是什麼,賺多少錢。不幸的是,當年的職場並不流行所謂的親子日,我從沒去過父親的公司,所以我不知道。更何況當時的我,只顧著整理收藏的棒球卡,對這種路人甲的事根本不關心。但那次與同學的互動經驗,讓我留下了金錢和名望,是職業中最重要的印象。
當然了,這麼想也沒錯。錢很重要,畢竟我們都需要一些現金來支付我們的生活費用,想要錢也不是壞事。正如商業理論家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所解釋的,「重點不是金錢讓你工作起來不快樂,真的不是這樣。問題的根源,在於當個人的生活基本需求獲得保障後,追求賺更多錢的欲望成了人生的首要目標,超越了其他的一切。」(註①)。
克里斯汀生所描述的情形,正是我年輕時擔任銀行家所經歷的。那幾年,我錯誤地以為,如果薪水和獎金沒有讓我有百萬富翁的感覺,那我就要更努力工作,獲得更高的薪酬。但實際上,我玩起了一場註定失敗的遊戲,陷入多就是好的陷阱。在那之後的幾年裡,我看到許多客戶也犯下同樣的錯誤。
那麼,真正使人們快樂的是什麼呢?最著名的理論之一來自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所提出的,所有人全部都有特定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金字塔形的五個層級來描述(詳見圖2.1,註②)。當一個人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會繼續往金字塔更高層級的需求前進―包括愛、名望和自我實現。儘管隨後有其他許多關於人類需求和快樂的研究,但大致所得的結論相同:僅解決安全和財務問題,無法得到自我實現。這便是產生空虛感「就只是這樣嗎?」的原因,覺得自己像隻倉鼠一樣不停跑轉輪。
即使在投資銀行工作時期,一遍又一遍體會到這種空虛的感覺,我仍然害怕有所改變,因為我認為這就像自願認輸、放棄―違背我所知關於成功和快樂的一切。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改變就發生在自己身上,我可能永遠不會願意改變自己的道路:在這一行裡工作了七年,一步步爬上公司高層之後,一次大規模裁員讓我意外失去了工作。
雖然這種突發事件讓人恐懼又不舒服,但也給了我時間和空間,重新定義一份好工作對我來說的意義是什麼。在女友(現任妻子)和朋友的鼓勵下,我逐漸能夠改變心態,降低金錢和名望的優先地位,不再認為那是工作最重要的部分。結果,我終於轉換成另一種更符合個人世界觀的工作,同時又增加了個人理財方面的副業,滿足我企業家的本性。
現在,每當需要做出職涯上的重大決定時,我都會在腦海中播放電影《魔球》(Moneyball)中的一個片段,提醒自己在銀行業中學到的知識。電影裡有個場景,是布萊德.彼特飾演的棒球隊經理比利.比恩(Billy Beane)說:「在我生命中曾經以金錢為優先做過一個決定,我發誓永遠不會再做同樣的事。」(註③)是的,布萊德.彼特,我深有同感。
工作的目標是一步步在公司往上爬
在我的職業生涯早期,我相信職業是線性的―意思是說,你在初階職位盡忠職守,磨練自己的技能,最後逐步晉升至高位。聽起來很合邏輯,對吧?畢竟人人都說,工作的目標是一步步爬上公司層峰。
我把早我幾年進公司的同事,視為未來發展的模範,認為我的薪酬待遇和生活程度將遵循他們的步伐。以金融術語來說,我試圖用過去的表現來預測未來的結果,但這不能保證我們生活中的任何方面(包括職業生涯)。
但我意識到,這樣的設想和許多大學剛畢業的專業人士沒兩樣。即使我們預期職業應該是線性發展,但通常不會如此―也不應該是這樣。實際上,從職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人,通常所走的路徑看起來會比較像之字形,而不是直線。他們的職業發展可能包括暫休、轉行、降級甚至是接受減薪……這些過程促使人們能夠發展技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興趣,提高職業滿意度。
以《紐約時報》派駐最高法院記者亞當.利普塔克(Adam Liptak)為例。利普塔克超過三十年的傑出職業生涯一直是線性的。自法學院畢業後,他到一間頂級律師事務所擔任了四年訴訟律師。但是利普塔克並沒有選擇走一條成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傳統道路,他決定選擇一條不同的路,轉職為企業內部的法務人員,最後成為一名法律記者。若當初利普塔克自我限制,只選擇能夠獲得更多薪水、更高職位的道路,或傳統上外界所認為的「好」工作,他的事業就會截然不同,他也可能覺得沒有那麼滿足。
「我每次轉換職業,薪資都被降級,但每換一個工作,我都變得更加滿足,獲得的快樂也比前一個工作更多,」利普塔克說,「我想,從純財務角度來看,我做的選擇很愚蠢。但生活並非單純是經濟。」
利普塔克的故事告訴我們,真實世界中的工作,比許多職場書籍所介紹的更加不可預測。你不需要每年都加薪或晉升。事實上,這麼做,反而等於畫地自限,阻礙你原本可以抓住的機會,使你無法獲得更高的職業滿意度。
如果放開心胸,接受不遵循傳統路徑的機會,也許暫時要接受較低的薪資。但是,如果有足夠的財務跑道,你便可實行,轉換工作―讓你找到熱愛的工作,也很可能增加你的長期職業收入。
每個人都有一份天職
另一種迷思是:每個人都有一份真正的天職,這種說法很危險。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曾隨意查看其他一些不屬於金融界範疇的職位,許多職位聽起來很有趣,但不能說那是什麼「天職的召喚」。因此我便停止了探索―放棄了那些現在回想起來,原本可以幫助我了解自己職業道路的選擇。
不單是我,天職的迷思經常引導人們前去尋寶,試圖找到「命中注定」―一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理想工作。真相是,人們可能在自己的一生中,甚至是在當下,同時具備各種不同的熱情,想要去追尋。
暢銷書作家兼葛萊美獎製片人得主―卡比爾‧ 賽加爾(Kabir Sehgal)就是這樣的人。賽加爾並沒有大海撈針,而是同時從事四種不同的工作。他經常會將許多傳統職業(包括海軍軍官、投資銀行家和公司策略家)與創造性的工作相結合,例如寫書、創作和製作音樂。
「兩種職業勝過一種,」賽加爾說。「從事兩種職業,使你能夠發揮自己的好奇心,內心會感到更加充實。我發現,相較於只做一份職業,兩份職業你可能會做得更好。」
雖然你不必為了跟上賽加爾的步伐而多找三份工作,但你也不必為了找到能夠滿足你所有需求的工作而感到壓力。
註①Clay Christensen,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Harper Business 2012), 36.
註②Abraham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Maslow/motivation.htm
註③Moneyball, film, directed by Bennett Miller, performed by Brad Pitt,Columbia Pictures,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Michael De Luca Productions,Film Rites, 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Specialty Films (II), 2011.
延伸閱讀
跨國企業的CEO的一天,和你我有什麼不同?調查揭:每天工作9小時,至少和家人相處3小時
工作出錯牽連同事,該怎麼表達歉意?全球職涯發展師提醒,道歉時千萬別說這句話
面對困境,與其抱怨,不如留著所有力氣變美好...一個過來人分享:真正努力的人,哪有時間仇視人生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書籍簡介_財務自由實踐版:打造財務跑道,月光族、小資族也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羅傑.馬(Roger Ma)、珍.羅伯茲.馬(Jenn Roberts Ma)
譯者: 鹿憶之
出版社:新樂園
出版日期:2020/10/14
作者簡介_羅傑.馬(Roger Ma)
羅傑.馬(Roger Ma)是紐約lifelaidout公司屢獲殊榮的CFP®認證理財規劃師、Google廣告策略師,也是《富比世》(Forbes)特約撰稿人。在2017年得到投資新聞網InvestmentNews評選為「40位40歲以下」傑出人士,以及在2018年和2019年得到Investopedia評選為最有影響力的100位理財顧問之一。馬羅傑對個人的理財建議,散見於各大媒體出版,包括彭博社(Bloomberg)、哥倫比亞電視廣播新聞網(CBS News)、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馬羅傑過去在投資銀行界工作七年。擁有卡內基美隆大學商業和經濟學學士學位。他和妻子珍(Jenn)、兒子歐文(Owen)以及兩隻貓,喬西(Josie)和金龜(Junebug),一起住在紐約。
你可到lifelaidout.com網站獲得關於馬羅傑的更多訊息。
協助:珍.羅伯茲.馬(Jenn Roberts Ma)
珍.羅伯茲.馬 (Jenn Roberts Ma)是紐約市區作家、編輯和傳播專業人員。她的工作經驗涵蓋各行各業不同的傳播職務。馬珍妮還在許多金融、旅遊和生活風格出版刊物中擔任特約作者。她擁有維吉尼亞大學英國文學學士學位。
馬珍妮(Jennifer)是馬羅傑引以為傲的妻子,寵溺兒子歐文(Owen)的母親(當然,還有兩隻毛寶貝Josie和Junebug)。
譯者簡介:鹿憶之
台北人,國防醫學院生解所肄,出版編輯20年。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小太陽獎。譯作數十冊,包括《極簡實用記憶》、《設限與管教》、《古羅馬惡行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