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固定年支出81萬,每年會有21萬的積蓄,11年後可以存到211萬,還不錯。
我們換個思考的方式,假設可以將未來11年的收入共1,111萬拿來理財,把這1,111萬擺在有複利的地方,就是買進波克夏(巴菲特的公司)股票,假如還是固定每年支出81萬,那麼11年後會擁有多少錢?
請看下表,第一列是一般人先賺錢、後花錢、再存錢的方式,存款利率以「中華郵政未達1,111萬元之一年未滿兩年期定存機動利率1.34%」為標準—國內大多數銀行存放款的參考利率。一般人的存錢方式,在今天低利率的時代,11年後擁有215萬元,15萬是利息,大部分是自己省下來的存款,報酬實在不怎麼樣。
第二列則是先以1,111萬投資19.4%複利的波克夏,每年獲得利息後扣除當年支出的生活費用,11年後可以擁有3,873萬元天文數字般的資產。說天文數字是因為計算基礎以年收入百萬的人,11年所得進行投資所獲得的。3,873萬是本金1,111萬的近4倍,是第一列一般人存錢方式所得的近18倍,更是現在年收入111萬的近39倍。
動動腦,尋找更好理財法
或許讀者會問:「先以1,111萬去投資? 哪來的1,111萬?」這個問題很好,我們常看到年收入111萬的家庭,買了1,111萬的房子。買進的房子是負債,不是資產。一般中產階級有能力買入自己年收入11倍、21倍,甚至更高倍數的房子,怎麼就不能想個法子,把未來十年的收入「預支」來投資呢?
以下我舉個例,請大家一起動動腦,思考一下不一樣的另類理財法。
你有100萬現金;有一些股票和基金,目前市值約200萬;還有一棟空房子,目前市值約200萬。你看上一棟賣500萬的新房子,想買下送給新婚的兒子。該如何理財、如何決策,才能達到最大的理財效果呢?
這個問題,再請讀者想一想,有沒有不一樣或更好的理財方式?
我建議先把市值200萬的其他股票和基金全部賣掉,再把市值200萬的空房子也一起賣掉,然後加上原來的100萬現金,共500萬,全部去買波克夏股票。再將全部波克夏股票拿去銀行質借,再以質借的500萬貸款買新房子。
為什麼這樣做?看起來似乎比較激進!但是想想看:原先擁有市值211萬的股票和基金報酬率比波克夏股票好嗎?原先擁有市值211萬的空房子還會以大約15%的年複合成長率增值嗎?「富人買入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所謂的「資產」是能夠為你不斷創造複利成長的東西,若不是這樣的資產,你擁有的可能就是「負債」。負債,不但不能複利成長,還會綁住或吃掉你的財富。
投資報酬率不高,甚至負報酬率的股票和基金,值得繼續抱牢嗎?擁有高年複成長率的波克夏股票不是更好嗎?為什麼不壯士斷腕,改抱波克夏股票呢?空房子會隨著時間折舊、折價,會增值的是土地。房地產應該把房和地分開來看,房子隨著時間折舊而折價,土地則看所處地段是否有發展性而影響增值性。除非有很確定的訊息,你擁有的房子即將大漲價;否則,空房子緊緊綁住了你的財富,財富既無法增加,還可能隨著通膨而減值。這樣的負資產緊抱著做什麼?除非它對你有不可取代的情感價值。
寫到這,我也督促讀者重新檢視所持有的「資產」,是真資產還是真負債?真正的資產是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值。讓我們一起學習富人的作為:買進資產,拋棄負債。
黃金?房產?什麼是你的真資產?
黃金,OK !只要買價合理,不會貶值,也不會增值,因為它沒有生產力。古董和房子,會不會增值就看下一個買家願不願意用更高的價格買入。當國家經濟快速成長時,造成的榮景會吸引買家競逐有限的資產,這時房地產最容易飆漲,之前的台灣,後來的中國大陸就是如此。但是當經濟停滯或下滑時,這些東西就很難持續飆漲了,尤其房地產和人口增長及住房需求息息相關。現在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這些還有飆漲的空間嗎?股票和基金,若是成長率高、報酬率好的標的就沒問題,否則就不是真資產。
學習理財和投資,才是無虞現在及未來生活的最佳方式
走筆至此,曾和幾位好友討論以上的理財方式,朋友對我提出的「另類」理財法很驚訝!直呼風險太高,無法接受;卻對原來的理財方法—用「債務」買進「負債」(貸款買房),感到無力與不滿。試問:什麼樣的風險比較高?當你年收入111萬,買進1,111萬的房子,以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1,111萬,21年分期償還本利,就沒有風險嗎?風險就不高嗎?絕對有風險,甚至比較高。
第一,它綁死了你的工作,為了將來21 年每個月都有持續收入支付貸款,你必須要有很穩定的工作、很穩定的收入。但是現在有什麼工作是很穩定的,並能有很穩定的收入?軍公教?過去21 年,軍公教的確是很穩定的工作與收入來源,但是未來21 年,因政黨輪替、國家財政惡化、軍公教工作的變革與挑戰、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來臨,使得軍公教職業不再是所謂的鐵飯碗,收入也不再能打敗通膨。房貸的負債讓你不敢輕易轉換工作,當你透過持續進修與學習,有能力挑戰更好、更適合的工作時,為了穩定的工作收入,可能不敢嘗試轉換跑道,痛失人生的轉機。
第二,一般說來,每個月的房貸還款金額不該超過家庭月收入的1/3較穩當;但是每個月家庭剩下2/3的收入,也不一定能妥善支付未來21年的生活支出。隨著孩子的出生與成長,父母親的衰老與疾病,造成家庭月支出增加,是許多人一開始計算每月還款金額時未曾預想到的。而且,怎麼知道未來21年中,支出不會因為家庭成員的疾病、意外、死亡,甚至理財不當、婚變而突然暴增?一旦連續兩、三期貸款未能按時還款,就造成違約,最嚴重是房子被銀行收回、法拍,到時可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沒有房子,還欠了一屁股債。
第三,房子從買進後就開始折舊,也折價。當然有人買了房子若干年後賣掉,結果大賺一筆,那是因為土地漲價和通膨的結果,不是因為舊房子漲價。而且自住用的房子不管是否漲價,都是「紙上富貴」,看得到吃不到。過去幾十年台灣的房地產雖然不斷上漲,那是因為戰後人口不斷增加,不斷通膨的結果,正如科學麵價格漲2.5 倍的例子。房子愈來愈舊,愈舊的東西當然愈不值錢,除非是古董。
土地要增值大多是在有發展前景的地段,增值空間大部分和國家經濟增長以及人口成長有關,當然也和是否是房地產買賣的專家有關。將來台灣經濟仍會成長,但不會大幅成長,人口面臨少子化危機。那麼21年辛苦工作,苦守一份穩定的職業,只為了一間會折價的房子,將陷入「中產階級買入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危機。人生的黃金時期為錢勞累、為錢工作,只得到一間相對不值錢的房子,還讓下一代承襲了同樣的理財觀,繼續為錢勞碌,買進自以為是資產的負債。
請問這樣的風險是不是比較高?轉彎思考,靜心想想:我建議的另類理財法是不是風險比較低?傳統的理財法是不是風險比較高?若是,還害怕什麼?你的思想是你最珍貴的資產!思考自己的理財觀,啟發另類理財法,達到最低風險、最高報酬的成果,而不是隨便被投資明牌牽著鼻子走。
書籍簡介
書名:買進巴菲特,穩賺18%:6,000元起,當波克夏股東,讓財富滾雪球
作者:邱涵能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9/22
作者簡介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EMBA碩士,巴菲特主義價值投資家,「共創價值投資」部落格版主,臉書「擁抱巴菲特(邱涵能)」粉絲團長。
愛研讀企業財報,常與朋友分享投資理念,專研巴菲特式投資,最愛波克夏股票,時時評估企業價值,理解市場價格,享受尋找偉大公司的旅程,靜心思考投資決策的寧靜,品嘗與卓越公司共創價值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