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來源:dreamstime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近期新興市場貨幣重貶到 10 多年來新低,中國股市波動劇烈,亞股崩盤的恐慌擴及至歐美,導致歐美股也跟著接連下挫,市場擔心 1997 年亞洲的金融危機恐重演。不過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情勢與當年很不一樣,因為亞洲國家的經濟基本面都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以下整理出了當年亞洲金融危機帶給亞洲各國的 5 大教訓。

減少外債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有部分的原因是來自於各國的外債過高,這些外國負債主要來自私人企業。現在亞洲國家外債佔 GDP 的比例已經明顯下滑,企業短期的外債曝險也較低,與過去相比已經較為安全。不過野村證券分析師 Rob Subbaraman 指出,亞洲國家內債佔 GDP 的比例卻較 1996 年時大幅提升,這意味著當亞洲開始升息時,恐會導致信貸緊縮的情形發生,當然亞洲今年不太可能會升息。

放寬外匯市場彈性

1996 年時亞洲國家的貨幣都與美元掛鉤,亞洲金融危機使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南韓的經濟重挫,他們的貨幣兌美元都因此重貶了 50% 以上,如今亞洲國家的匯率都已經較為靈活。過去 1 年來,這些國家的貨幣雖也重貶,不過貶幅則僅有 15%。當然,美國聯準會(Fed)在 9 月或許仍會升息,這將使得亞洲國家如印尼的貨幣持續貶值,亞洲企業的美元負債成本將加大。原物料出口國也會面臨大宗商品物價持續下跌,壞債上升的風險,增添經濟下行壓力。

增加外匯存底

亞洲許多國家在 1997 年金融危機時由於外匯存底不足,只得轉向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紓困。IMF 因此要求這些國家需執行撙節政策,一些評論認為這在當時加速了金融危機的惡化以及亞州政府的壓力。自從 1997 年以後,亞洲各國都開始增加外匯存底,確保有 15 個月可進口國外商品的外匯存底來面對各種危機。

避免經常帳赤字過大

1997 年亞洲有約 7 成的國家都面臨著經常帳赤字的困境,如今大部分亞洲國家都有經常帳盈餘,這可使亞洲國家緩衝資金外流的風險。野村證券也指出,由於亞洲國家大部分是原物料進口國,原物料崩跌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貿易盈餘,同時強化財政體質。目前亞洲國家面臨的風險在於出口需求急劇下滑,使得原物料庫存不斷上升。另外部份亞洲國家由於人口老化,未來的 GDP 成長面臨壓力,這些國家聚焦於製造業的結果並無法增加生產力,也限制了他們擴展貿易對象的潛力。

提升金融政策的透明性並與他國合作

亞洲國家在 1997 年後同意了多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藉此避免短期流動性喪失的問題,許多國家也都加強了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透明性。舉例來說,印尼今年就明確表示,將經常帳赤字佔 GDP 的比例上限制定為 3%。然而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目前亞洲在解決信貸分配不當的問題仍太慢,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害怕經濟低迷影響就業率,這會讓他們的人民更難以償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