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前陣子的一則新聞引起廣大網友討論,標題大概是這樣:「作業員3萬元月薪,咬牙買下1,200萬元的預售屋,一算每月還款慘了!網友驚呼:新青安貸款政策害死人!」

內容大致上就是沒有原生家庭幫忙的作業員,連頭期款都是用信貸加上保單質借,利率高達9%去湊足頭期款,再搭配新青安貸款,於是買下了一間1,200萬元的預售屋。

然而,當事人事後進行試算後,才驚覺自己根本無法負擔後續的工程款,更無法應付房貸的還款。每月需還款2萬元、生活費1萬元,還要存6萬元來應付房貸、工程款,於是相當煩惱,詢問網友該怎麼做?

以現在的社會氛圍下,想當然新聞討論度相當高,罵聲、嘲笑聲、看好戲心態等...,但真相是媒體再度賺到流量,因為這真實性不高,單純是想要讓群眾看到很high的一則新聞罷了。

實際有買過房的人都應該清楚,銀行對我們一般人的審核是嚴謹的,除非家中長輩很夠力,或者本身就是有力人士,那種我們都先略過不談,單純什麼都靠自己去辦房貸的人,首當其衝就是看「月收入」,假如每月收支比算不過,就要看「資產」。

舉例來說:每月4萬5,000元的上班族要買1間2,000萬元的房子,頭期款2成、貸款8成,於是跟銀行申請1,600萬元的貸款,以30年年限、利率2.07%計算,無寬限期,本金平均攤還每月要還5萬9,000元;假如有申請寬限期,每月也要還2萬8,000元左右,顯而易見銀行也是不可能核貸。

但如果手上有價值1,500萬元的股票,那這筆貸款又可以過關了!每家銀行都會先看收入,再看資產,而資產能抵算等同於多少的月收入,這就看各家銀行的標準。就像有些銀行也會認我們海外的美股價值,但有些不認,這就要讀者自己去詢問銀行端了。

那回到新聞當事人來看,月薪3萬元加上沒家人幫忙,辦理信貸跟保單質借是有可能,但信貸有個天條,銀行辦理無擔保品貸款(信貸),最多只能是申貸人月收入的22倍,也就是66萬(=3萬元x22倍)。

剩下的用保單借款去補足頭期款,這也不是不行,但保單借款的利率一般來說不會這麼高,那意味著該主角的信貸利率遠高於9%。那我們都知道現在銀行利率很低,到底誰會去借遠高於9%的信貸?

是的,走投無路、財務困窘之人。可是這樣的人卻又跑去買房?這邊邏輯明顯不合。

對此新聞的大肆報導,銀行主管表示,此案應與新青安無關,因為銀行受理房貸的時間點,為「已完工成屋」「並未承作預售屋階段的貸款。」

因此看到這邊,讀者們應該可以了解這新聞是雜訊,並非有用的資訊,媒體沒有善盡查證責任,只以博取群眾關注為業績目標,自然久而久之,就是讓閱聽者失去基本常識的判斷。

綜觀去(2023)年8月1日推出的新青安貸款,這確實是對購屋者很有助益,這讓去年上半年原本沉悶的房市起到拉升效果,也讓2023年的房屋買賣成交量沒比2022年差多少。單以六都來看,去年全年房屋買賣移轉棟數為23萬6,363棟,這數字跟2022年的24萬3,633棟,相差無幾;而2022年全台的總數量是31萬8,000棟,因此即便現在還沒有出爐去年的全台買賣移轉數字,也大概能推斷差不多就是30萬棟。

也許大多數人上班很忙,對買賣房屋的流程也不熟,但也不能因此隨意報導,唯恐天下不亂。

月薪僅3萬元,真能買得起房嗎?

「對於月薪3萬元的人該如何買房?」這常常是各影片、各文章、各家節目常下的標題,講了老半天,卻沒人願意說出真話:

1.收入就是要提升,要不然就是家人贊助。

2.沒有家人可幫忙贊助出錢,那就先租屋度過這段艱困時期,除此之外,先住家裡省錢存錢也是一個方式;已結婚的夫妻,女方通常不願意跟公婆,但這就是一種不得已。過去也曾有幾位朋友是這樣,忍了9年、10年,錢存夠了才搬出去,這沒有對錯,都是選擇。

3.選擇較偏遠的地區,購入屋況較差的房子,這能帶來自我安心感的話就做,要不然還是回歸先租屋,先租離上班近一點的地方,爭取時間進修跟充足睡眠。

每個人都要謹慎思考這些人生大事,網路上的各種網友新聞常常是假的,但我們的人生是真的,財務狀況更是唬不了人。

祝工作順心,美好的一天,週末又即將到來,感恩大家陪著每一天。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再努力也買不起房,年輕人選擇躺平是趨勢?一文曝殘酷真相:若出身貧困根本「沒空躺平」
朋友賺沒自己多卻買車又買房,都是靠家裡?一個人生感悟:先成為可信賴的人,人生才會更順遂
身邊朋友陸續買房買車,覺得自己人生很失敗?理財達人:該追求的是財務獨立、而非致富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