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近幾年當紅,ETF也成了熱門投資商品,許多人知道要投資ETF,但對ETF的運作方式並不是很了解。ETF是Exchange Traded Fund的縮寫,台灣證交所中文名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翻譯得不是很好,香港交易所稱「交易所買賣基金」比較貼切。因為ETF就是基金,差異只是ETF在證交所掛牌買賣,其他跟傳統基金完全相同。就好比個股,也有分上市及未上市的股票,傳統基金交易都在銀行、券商的櫃台及基金平台,而ETF則是上市買賣的基金。
基金分為主動型及被動型,主動型由基金經理人負責操盤,被動型就是指數型基金,只要根據追蹤的指數布局即可。ETF可以是主動型或被動型,但只要是上市就得公開透明。如此一來,主動型基金的布局就會被競爭者一覽無遺,所以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ETF都是被動型,而台灣發行的ETF也都是被動型基金。實務上除非特別註明,否則ETF就是指上市的指數型基金。
每檔在證券交易所買賣的標的都有一組代號,ETF當然也有。例如台積電的股票代號是2330,而元大台灣50的代號就是0050,國泰20年美債的代號則是00687B。
指數型基金的成分股及權重跟所追蹤的指數一樣,所以績效也會相同,這讓基金挑選變得容易許多。且指數型基金少了經理人操盤,費用率大幅減少,也是使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ETF擁有指數型基金的優點,再加上可以上市買賣,才會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可是,如果ETF上市買賣的話,價格就由市場決定了,這樣市價就會跟基金的淨值不一樣,造成ETF市價不一定可以追蹤指數的窘境。例如大家熟悉的0050,該ETF成分股都跟臺灣50指數一樣,由台灣市值最大的50檔個股組合而成。然而0050又是一檔獨立的證券,與該ETF的成分股都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分開買賣,0050的市價當然很有機會偏離淨值。
ETF在次級市場交易時
會出現折溢價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ETF的交易才會分為初級市場及次級市場。初級市場簡單說就是大盤商交易,只允許參與券商(Authorized Participant)直接跟ETF發行商以淨值買賣基金,稱為申購及買回機制。這跟傳統基金交易沒有不同,只是交易數量1次是50萬單位的倍數,1張ETF為1,000個單位,所以必須是500張的倍數,通常交易金額都是千萬元等級。
參與券商再將買到的ETF(受益憑證)拿至次級市場,也就是證券交易所,讓一般小額投資人買賣。證交所的ETF是以市價交易,若市價高於淨值稱為溢價,低於淨值稱為折價,只要ETF出現折溢價時,參與券商就有套利機會。
只要有溢價情況發生,參與券商可以在次級市場上以市價賣出ETF,同時在初級市場以淨值買回ETF,同時交易就可以鎖住價差,這樣一買一賣會迫使市價回歸淨值。發生折價情況時也是一樣,只要把握住原則買低賣高即可。
ETF是上市交易的基金,所以買賣方式跟個股一樣,在台灣證交所掛牌的ETF,只要投資人在台灣的券商開戶,就可以輕鬆買到所要的ETF。至於國外證券交易所掛牌的ETF,例如iShares發行追蹤S&P 500指數的ETF(IVV),以及Vanguard發行追蹤彭博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的債券ETF(BND),若要買賣這類型的ETF,方式就是透過台灣證券商的複委託,或是直接在美國的券商開戶,才能夠買賣。簡單說,買賣國內ETF跟國內股票一樣,買賣國外ETF就跟國外股票一樣。
不過,國內投信也可以發行國外標的的指數型ETF(詳見圖1的ETF➋),例如元大S&P500(00646)這檔ETF,所追蹤的指數跟IVV一樣,都是美國S&P 500指數。00646是元大投信成立的基金,同樣也持有S&P 500的成分股,也是在台灣證交所掛牌,國內投資者只要透過券商就可以買到績效跟IVV差不多的ETF,只是00646的費用率比IVV還要多一些就是。國內投信發行的國外ETF也非常多檔,不管股票型或債券型都有,可以直接上證交所的網頁查詢。
國內投信發行的ETF,如果國外已經有該指數的ETF,也可以透過連結的方式持有(詳見圖1的ETF➌),並不一定得持有指數的成分股。例如元大寶滬深(0061),直接持有香港交易所掛牌的ETF—標智滬深300(2827.hk),而不是持有該檔ETF的成分股。
除此之外,國外發行的ETF也可以透過代理商,直接在台灣證交所掛牌上市(詳見圖1的ETF➍),例如BP上證50(008201),是由凱基投信代理的「標智上證50中國指數基金」,發行商是在香港的中銀國際英國保誠,因此ETF成分股是由中銀國際英國保誠持有。國內只有一檔這類型ETF,應該是沒有利潤才沒有人引進,畢竟自己發行才可以收取管理費。
ETF雖然是個非常好的投資標的,但是種類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透過此文希望能讓讀者有更清晰的了解。
延伸閱讀
定存族也想投資ETF?怪老子:0050搭配6成定存,年化報酬率10%!
0050該賣嗎?無腦存比較賺?樂活大叔施昇輝:「真實人生」中有幾個人能抱這麼久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