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豐原王家5口受到「信用卡刷購黃金豆詐騙」,導致全家尋短的事件,引起全國震撼。其實,此案並不是獨立的個案,其犯罪手法,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分階段實施的典型「養套殺」金融詐騙劇本。
以下歸納分析本案投資詐騙的3階段手法,最後並提出一般人如何避免受騙的具體做法。
金融詐騙的傳統3階段手法
第1階段》養:誘餌與信任的培養
此階段的目標是降低受害者的戒心,使其自願進入圈套。詐騙集團運用了2個關鍵元素:看似無害的利益與可信賴的人際關係。
1.誘餌的設計:低風險、微利潤的假象
詐騙計畫的核心誘餌是「信用卡刷購黃金」。其模式被包裝得極為簡單且具吸引力——受害者只需提供信用卡額度刷卡購買黃金(如金豆),詐騙方會負責繳納卡費,而受害者每筆交易可賺取新台幣3,000元的回扣。
這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於,它並未承諾不切實際的暴利,而是提供一筆看似穩賺不賠的「零用錢」,大幅降低了受害者的心理防衛。對於一個正常家庭而言,這更像是一種賺外快的方式,而非高風險的投資。
2.信任的媒介:利用熟人關係
詐騙的切入點並非陌生人,而是王家大女兒熟識的人,這是典型的「親友詐騙」手法的應用。透過熟人作為中介,詐騙集團成功地繞過了陌生人之間天然存在的不信任感。
熟人的背書,讓整個計畫的可信度在受害者心中大幅提升。王家人在遺書中留下的「後悔太過信任」這句話,沉痛地印證了這份被濫用的信任是整個悲劇的起點 。
3.初期強化的回饋
為了鞏固這份信任並鼓勵受害者投入更多,詐騙集團在初期階段確實履行了他們的承諾。另一名受害者的證詞也證實了這一點,她表示起初都有準時收到佣金,詐騙方也會代繳卡費,這一切都營造出一個合法、可靠且有利可圖的假象 。
這個「養肥」的過程至關重要,它不僅讓受害者嚐到甜頭,更使其在心理上對此模式產生依賴與慣性,為下一階段的「套牢」埋下伏筆。
第2階段》套:債務的製造與套牢
當信任建立後,詐騙集團便開始實施其核心的詐術,其目標是將受害者從一個「賺佣金的參與者」轉變為一個「背負巨額債務的還款人」。
1.核心機制:滾動式債務循環
此階段的關鍵操作是,詐騙集團在代繳一期卡費後,會以各種理由「扣住下一期帳單」的款項 。這意味著,信用卡的帳單雖然由詐騙方承諾支付,但法律上的債務人依然是王家人。
一旦詐騙方停止付款,王家人就必須自己面對銀行催繳,否則將面臨信用破產的風險。為了避免這個後果,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聽從詐騙方的指示,繼續刷更大額的卡債,用以填補前一期的窟窿。
正如王家人向議員謝志忠陳述的,這個模式創造了一個無法逃脫的惡性循環。雖然他們每次能賺取微薄的3,000元佣金,但身上卻永遠背負著一筆由詐騙方控制、且不斷膨脹的信用卡債務。
這個壓力最終迫使整個家庭都捲入其中,動用所有成員的信用卡額度來維持這個危險的平衡。
{DS}
2.心理操控:債務責任的倒置
此手法的精髓在於一種巧妙的心理操縱,可稱之為「債務責任倒置」。詐騙集團成功地將他們自己違約不付款所造成的危機,轉化為受害者必須解決的「個人問題」。
這個過程可以拆解為以下幾個步驟:
(1)初始定位:交易最初被描繪成受害者「協助」詐騙方,並「賺取」佣金。受害者在此階段感覺自己擁有主動權和控制感。
(2)製造危機:詐騙方無預警地停止支付帳單。這個問題直接威脅到受害者的個人信用評分與財務狀況,危機感瞬間被放大。
(3)提供「解方」:此時,詐騙方提供的「解決方案」是要求受害者刷更多的卡、投入更多資金。這巧妙地將受害者繼續參與的動機,從「賺取機會」扭曲為「避免災難的必要手段」。
(4)心態轉變:經過這個過程,受害者的心態徹底從一個尋求獲利的投資者,轉變為一個絕望的債務人,掙扎於處理一個他們感覺是自己責任的危機,儘管這個危機完全是由詐騙方一手策劃的。
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們在後期會同意抵押房產、借高利貸等極端行為,因為他們已深信自己必須為這個不斷擴大的債務黑洞負責 。
第3階段》殺:勒索與收割
當受害者的信用額度被榨乾,且已深陷債務泥淖無法自拔時,詐騙集團便進入最後的收割階段,將詐騙行為升級為赤裸裸的勒索。
1.製造「違約」藉口
詐騙方突然單方面宣稱王家人「不明原因違約」 ,這是一個完全捏造的指控。根據王家人向議員的陳述,他們曾應對方要求開出一張200萬的支票,但從未收到任何貨品,更沒有簽署任何正式合約 。
這個虛構的「違約」事件,成為詐騙方將債務性質從滾動卡債升級為一次性巨額罰款的藉口。
2.開出天價罰金
基於這個捏造的違約,詐騙方要求王家支付高達新台幣500萬的「違約金」。這使得債務從一個看似還能勉強應付的每月卡費,瞬間變成一筆足以壓垮整個家庭的巨款。
3.引向非法融資管道
此時,王家人的正規融資管道已基本斷絕。他們的銀行帳戶已因金流異常被列為「警示帳戶」,無法正常使用 。在這種絕境下,主嫌親自出馬,帶著王家姊妹前往當鋪典當汽機車,並將他們引介給地下錢莊借高利貸。
其中一筆200萬的借款,月利息就高達8萬元 。此舉不僅徹底切斷了王家人的退路,也讓他們背上了利滾利的毀滅性債務,完成了最終的「宰殺」。
{DS}
本案對於一般人的啟示
這起悲劇揭示了現代複合式詐騙的幾個關鍵特徵,每個人都應引以為戒:
1.最危險的陷阱往往來自「信任」
此案的突破口並非陌生人或是被騙加入投資社群,而是王家大女兒熟識的「同學」。
詐騙集團深知人們對熟人推薦的戒心較低,因此常利用這種「親友關係」作為媒介,這使得詐騙計畫的初始階段極具說服力。王家在遺書中留下的「後悔太過信任」這句話,正是對此一弱點最沉痛的註解。
2.「低風險、穩定小利」是劇毒的誘餌
詐騙的起點並非承諾一夜暴富,而是提供每筆3,000元的微薄佣金 。
這種看似無害、穩賺不賠的「零用錢」模式,大幅降低了受害者的心理防線,使其誤以為這只是一種賺外快的方式,而非高風險投資。然而,這種「甜頭」正是「養套殺」騙局中「養」的階段,目的是讓人上鉤並建立慣性。
3.債務的本質被巧妙地模糊與轉移
受害者以為自己只是「出借」信用卡額度賺取佣金,但法律上,他們始終是唯一的債務人。
當詐騙方停止付款時,信用破產的壓力便完全落在受害者身上 。詐騙集團成功地將自己「違約不付款」的問題,轉化為受害者必須「想辦法解決」的個人危機,迫使他們愈陷愈深。
4.恐懼與孤立是癱瘓理性的武器
當金融陷阱完成後,詐騙方會升級為直接的暴力與心理恐嚇,例如威脅要「砸店、砸車」,甚至揚言要找「精神病患殺人」且不用負責。
這種手段旨在製造極度恐懼,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繫。王家曾一度向議員求助又撤回,正是因為陷入這種恐懼與孤立,最終錯失了自救的機會 。
如何避免被騙:建立個人防詐防火牆
基於上述啟示,一般民眾可以採取以下具體步驟來保護自己和家人:
1.對「熟人介紹」的投資機會保持最高警覺
當朋友或親戚推薦一個聽起來「好到不真實」的賺錢機會時,也應將其視為最高風險的警訊。務必將「人情」與「投資判斷」徹底分開。在投入任何資金前,必須尋求與該計畫無關的第三方專業意見(如律師、會計師)。
2.拒絕任何「保證獲利、穩賺不賠」的說詞
根據警方的建議,任何標榜「低風險、高報酬」的投資都極可能是詐騙。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高獲利的背後必然伴隨著高風險。對於那些模糊其詞、無法清晰解釋其商業模式,只是一味強調回報的方案,應一概拒絕。
3.嚴守個人金融工具的「楚河漢界」
絕對不要將自己的信用卡、銀行帳戶、身分證件等交給他人使用,無論對方是誰,也無論對方提出多麼誘人的回報。請記住,法律上的債務責任只會跟著帳戶持有人,任何口頭承諾都無法保障你免於承擔最終的還款責任。
4.設定明確的「停損點」並及時求助
在進行任何投資前,都應設定自己能承受的最大損失範圍。
一旦發現情況不對,例如對方開始拖延付款、要求投入更多資金來解決問題,或帳戶出現異常時,必須立刻停止投入並尋求協助。不要因為沉沒成本而猶豫不決。
5.善用官方查證與求助管道
若對任何投資方案有疑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進行查證。一旦感覺自己可能受騙或受到威脅,應立即向警方報案。及時報案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讓司法機關盡早介入,阻止詐騙集團繼續危害他人。
註:依無罪推定原則,任何人在依法被判決有罪確定前,均應推定為無罪。
本文獲「阿宅-雙碩士地產顧問」授權轉載,原文:如何避免投資詐騙?豐原黃金詐騙案的啟示!
延伸閱讀
房子持有7年,一脫手賺2300萬、投報率21%賺很大?數據揭真相:年化報酬連3%都不到...
買房看實價登錄背後有玄機?房產專家:當心極端價格的定錨效應,恐讓你賠掉1000萬
租不如買、貸款買房等於強迫儲蓄?專家:一味勸人買房卻不提背後風險最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