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非凡報導台灣「房價所得比」與周圍國家相比是最低的,台北的房價所得比只有12倍...。

小檔案_房價所得比

房價所得比=「中位數住宅價格/中位數家戶可支配所得」,表示一個可支配所得排行在中位數的家庭,需要多少年才買得起價格排行在中位數的房子;數值愈高表買房壓力愈大,因此又被稱為「購屋痛苦指數」。


當然,不同機構的計算數據和公式都不同,自然會出現天差地遠的結果,像是Numbeo的數據顯示,台北房價所得比高達28.8倍,遠高於韓國首爾與日本東京,而Numbeo都是以實坪來計算房價所得比,代表在統計各個國家的數據得出房價所得比後,再用來計算排名才較有意義。

說真的,不管台灣房價所得比是高是低,主要都是用「房價」和「薪資中位數」來計算,而薪資在中位數以下的族群,大多都是以替代性高的勞力工作為主,意味著該族群增加收入的難度更大,所以無論房價所得比怎麼發展,該族群的相對剝奪感更大,更容易形成民怨,如果房價所得比繼續向上發展,自然會感到愈來愈絕望。

簡而言之,就算台灣的房價所得比與鄰國相比,真的是倒數第1名,但假如房價所得比依然在加速往上走,就意味著台灣薪資中位數跟不上房價的增速,這種資金過於集中在某個資產的狀況,對於社會和經濟發展都是不健康的。

但老實說,房價所得比的變化,跟大環境和政策有關,並不是靠抱怨就能改變。例如,即使政策面不再有利於房價,但全球仍會往低負利率的方向前進,意味著資金借貸成本愈來愈低,資金依然會往容易炒作的資產前進,只是速度快慢的差異罷了。

所以讀者朋友們要了解,未來最重要的就是盡快了解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才能在這場遊戲中,漸漸往勝利的一方靠近。

本文獲「狄驤的資本主義求生筆記」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為什麼台灣人普遍低薪,房價卻還能愈炒愈高?財經達人點破低薪、高房價背後的惡性循環
為何曹興誠說買房是最差勁的理財?達人曝重點:年老後沒房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沒有現金流
沒有一個世代買房不痛苦!樂活大叔:35年前貸款成數只有5成,利率12%,我們只知道傻傻買

作者簡介_狄驤

早年為媒體工作者,也是兩岸資深投資人。目前專職寫作,為財經職場暢銷書作家,以及經濟日報、錢雜誌、Pressplay專欄作家,立志把資本主義的祕密公諸於世,讓散戶大眾至少可以在這個「用錢吃人」的殘酷叢林中安身立命。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