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專欄中,筆者提到投資組合如果納入動態配置策略,相較於傳統固定比重的配置方式,可以進一步降低波動或提高回報。但人生每個階段的財務目標或風險承受度都不同,又該如何運用這種策略來進行投資呢?是本期專欄所要分析說明的主題。
首先看傳統資產配置對於人生不同階段的規畫,通常是以年齡作為股債配置比例的依據,也就是當你年輕時因風險承受度較高,投資股票的比重可以較高,而配置債券的比重降低。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再逐漸降低股票比重,並提高債券比重。例如年輕人可採取股8債2的配置,但60歲的退休族就會是採取股6債4的組合。
透過現金或定存
可有效調控曝險部位
但這裡要提出不同的觀念,因為在之前專欄中提到,持有固定比例的債券,不一定能發揮避險的效果,2022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且股債的配置比重,也不應該只用年齡就決定。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依照投資效益來評估,比如選擇夏普值更好的投資組合,因為如果你原本投資組合的效益最好的話,那沒有理由只因為單純的年齡改變,就要換成其他效益較差的投資方式。
這時大家可能會疑惑,那如果隨著年齡增長,風險承受度降低該如何處理?其實這時候只需要降低風險資產的曝險部位,提高定存或現金的比重就能解決。如此就不用犧牲投資組合的高效益表現,又能降低投資風險與波動,筆者將這種配置方法稱之為「最高效組合投資法」。
圖1是針對各人生階段的配置調整。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只會降低最高效組合的比重,同時提高定存的比重,但並不會換成投資效益較低的組合。譬如,當你20歲時,因為風險承受度較高,就可以採取90%最高效組合加上10%定存的配置。但若是60歲退休族,需要降低風險時,那就可以採取最高效組合與定存比重各半的配置。
那麼,這種策略的效果如何?就舉實際數據來說明,表1是統計最高效組合投資法與傳統配置法在績效、波動等數據表現的比較。其中的最高效組合,是以標普500指數、國際小型股、美國長期公債及現金4種資產組成,且會隨著市場變化動態調整比例。然後配合投資階段的不同,再調整這個組合與定存的比重,從100%的最高效組合,接著持續降低比重到50%,而在同時間的定存比重就逐步拉高。
觀察1998年1月至2023年11月期間表現,年化報酬率最高的配置就是100%最高效組合,高達17.03%,同時夏普比率為1.05,明顯高於100%標普500指數的0.45及股6債4組合的0.51,代表這種投資組合的效益最好。而隨著最高效組合比重的降低,以及定存部位的提高,可以看到投資的年化報酬率開始下降,但同時標準差跟最大回檔也會跟著降低。
{DS}
更重要的發現是,這些不同最高效組合的夏普比率都是1.05,所以即使定存部位逐漸拉高,這些投資組合依然都能維持原本的高效表現,並沒有因為降低風險而影響投資效率。最後降到50%最高效組合後,年化報酬率只有9.78%,但同時標準差只有7.37%,最大回檔只有-11.03%,是表1內所有組合中風險最小的,也優於傳統股6債4組合的表現。
所以可以得到結論,投資人只需要降低投資曝險的比重,就可以達到降低風險的效果。因而不管你處在人生什麼階段,其實你應該都要選擇投資效益最高的方式,因為這樣才可以讓你投資的每一塊錢,未來都能將效益發揮到最大。
這是一種比傳統更好的配置方式,因為從此你不再需要固定持有大比例的債券,也能降低投資風險與波動,同時因為改為持有固定比例的定存,也可以讓你在資金運用上更有彈性,未來面對市場波動時,心情會更穩定。
如果你是退休族,選擇了50%最高效組合、50%定存,在過去這段期間,不僅投資效益比傳統股6債4組合更好,而且當碰到市場大跌時,因為你手上還有50%部位的定存,不管是要逢低布局,或者做其他運用,都有選擇的彈性。相對的,傳統股債組合因為都是100%資金全部投入,只能被動承受市場下跌,選擇彈性反而更少,風險也會更高。
當然最高效組合的配置方式因人而異,不會有標準答案,過去的歷史數據也只是參考,但只要你能靈活運用這種觀念與做法,找出個人的最高效組合,並且視人生不同階段去調整風險資產與定存部位的比重,相信你的投資組合就能更有效率及彈性,未來也能更安心面對市場的波動。
延伸閱讀
不當公務員,他靠投資打造自己的金飯碗...99啪:傳統股六債四改為「動態資產配置」
股票抵押是什麼?99啪教你:一輩子都不賣資產的提領策略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