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工作,而且家中有18歲以下的孩子,大致上就屬於一般人認定的忙碌族群。暢銷作家、時間管理大師蘿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曾調查這群人對於時間的感受程度,包括是否有足夠時間做想做的事情、傾向專注當下而非分心等,依據非常同意到不同意,比較時間感受度分數高者與低者的差異。
自認時間充足的人,不一定真的擁有很多空閒
范德康在《要忙,就忙得有意義》當中分享她的調查結果,原來自認時間充足的人,不一定真的擁有很多空閒時間,而是他們非常注意時間的重要性,知道要把時間花在能夠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上,並且盡可能延長這些時刻;他們也不做當下「不該做」的事情,例如,邊與他人吃飯時邊滑手機,看重與朋友、家人相處的片段。
加州大學行銷學與行為決策學副教授凱西.霍姆斯(Cassie Holmes)也有類似的觀點。當她生完孩子、返回職場後,經常感到分身乏術,身為大學教授的她,得在一場又一場的會議之中,抽空演講、教課,進行學術研究,還要準時下班,與保母換手照顧小孩。
霍姆斯在著作《更快樂的1小時》中分享想法轉變。起初她以為,自己需要的是更多時間,後來她發現,就算用緊密的日程表做完所有該做的事情,她還是常常喘不過氣來。她反思,她需要的到底是「更多時間」,來完成「所有事情」,或者是,有時間做「想做的事」?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她針對數萬名美國人進行「時間與幸福感」的調查,了解是不是擁有愈多「自主時間」的人,對生活愈滿意。結果發現,每天自主時間少於2小時的人,幸福感較低,這很好理解;但有趣的是,每天擁有超過5小時自由時間的人,也不覺得快樂,因為缺乏生產力、閒散度日,導致成就感低落,也讓人不好過。
因此,霍姆斯得出一個結論,問題不在於時間多寡,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豐富所支出的時間。她計算了能讓她開心的事情,所需要耗費的時間,例如跟孩子親親抱抱、與老公共進晚餐、與朋友閒聊、念床邊故事哄孩子入睡,加總起來不到2小時。而這120分鐘,是她認為,絕對不可以犧牲的時間,她不需要做激烈的改變,只需要妥善分配資源,例如工作時避免分心、家事外包、拒絕一些請託,就能夠達成。
在有限的時間內,先放入令你快樂的事
可惜的是,當我們自認為「沒時間」,第一個割捨的都是令你滿足與快樂的活動,例如運動、與伴侶或孩子相處的時間。所以,重點在於,你能否在有限的時間中,優先擺上「高爾夫球」,高爾夫球代表帶給你快樂的事情,也許是家人、朋友或健康;再來才是石頭與沙子。石頭是「其他」重要事項,代表金錢、工作等,沙子則是瑣碎事項。你得在固定的時間容量中,優先放入高爾夫球,否則被其他東西占滿後,就放不下令你滿足的事情了。
范德康形容,時間就像是液體,你能自由決定裡頭的配比,最終,可能會呈現酸甜苦辣不同風味,但是不論結果如何,一切都操之在己。當你有了這個念頭,你就會更有意識,決定如何支配所擁有的時間,而不是被動的被行事曆追著跑,把時間保留給對你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生活也會更有餘裕。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原文:沒留時間享受生活,遲早會覺得喘不過氣!別讓這 4 種「時間小偷」搶走你的幸福感
延伸閱讀
在同一份工作待愈久是美德?公司CEO:應像談戀愛,多跟幾家公司「交往」才能找到最合適的
一再努力卻看不到成果,好灰心...耶魯大學人生探索課教授分享,這樣面對失敗有助重建信心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