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讀者問我:「怎麼做才能快速達到財務自由」。這問題的背後是增加財富的動力但也夾雜著不少的迷思。
當被動收入足以支應生活支出,當然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但這件事情並沒有絶對的數字標準,因為我們的「生活支出」彈性是非常大的。如果我們把食衣住行的生活基本需求和慾望降至最低,仿若回到清貧的大學生活,咬著牙熬到65歲領勞保或公保退休年金,我想大部分人即刻已經稱的上財務自由了。至於房貸的問題,把都會區的房子賣了,到僻靜的鄉村買個小房子住,豈不悠哉。
而實際上此種狀態一點都不務實,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力少不了「慾望」的驅使,以及人們渴望更豐富的心靈。
筆者對「財務自由」的體悟主要體現在本專欄的首篇文章裡:當<被動收入>開始養家,生命變的更有意思了,長期投資的奧義就是能讓自己不受到金錢的束縛。
我認為的財務自由應該是:
1.不受到金錢所束縛的生活狀態。
2.具有追求財富極大化的意念與動力。
3.財務自由不等於不工作,而是豐富生命的起點。
不受到金錢所束縛的生活狀態
兒子問我:爸,我們去吃麵的時候,你切小菜都很大方;你也已經「龍膽石斑自由」了,媽媽則是「櫻桃自由」,那我們家變有錢了嗎?
傻孩子,當然不是了,龍膽石斑和櫻桃本就不是有錢人家才買的起,我們只是因為努力過後,在買龍膽石斑以及吃櫻桃時,不會因為這些東西的價格而感到壓力。
因為努力工作和投資,被動收入挹注了家庭的經濟,以致於我們的生活狀態可以不受到金錢所束縛。這沒有絶對的數字,亦不是隨時買豪車和名錶都沒壓力才算的上財務自由。
當我們在「感受上」不受到金錢的束縛時,我們或許已經達到經濟層面的安全基準。不再汲汲營營地賺錢,不再斤斤計較地生活。並且可以抬起頭來看看以往無暇顧及的遠方。
具有追求財富極大化的意念與動力
當我們的生活不受到金錢的束縛,是否意謂著可以喘口氣開始休閒生活呢?我並不覺得如此,財務自由並不是一個絶對的數字,它應該是一種相對的心態。我們努力讓自己擺脫了經濟的壓力,讓生活進入了舒適的狀態,於此更不意謂著我們應該停下來。忘情地奢靡過生活,或者無所事事仿若風燭殘年一般,都不是合理的選擇。
你既能擺脫生活與經濟的壓迫,就代表著你有能力為自己及家人創造更大的幸福。持續並且提升投資理財的效能,追求財富的極大化。當你的經濟裕度更大時,你會發現你能做的事情更多了,你也會更有自信於自己的能力。
不用去擔心錢太多了,在有生之年會有花用不盡的遺憾,我們永遠無法預知明天會有什麼災難或風險在等著我們。即便是一場失控的通膨都可能吞噬掉你累積的資產,所以別輕言向自己宣告:「我的錢已經足夠多了」。
財務自由不等於不工作,而是豐富生命的起點
當被動收入足以支應生活支出時,究竟是否離開職場不工作呢?每個人或許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交集點會是:當被動收入足以支應生活支出時,你有了更多的權利作選擇。
筆者也曾經燃燒生命用血和淚工作賺錢,白天上班,回到家不是寫報告就是on call(隨時等待客戶的傳喚),當我有了被動收入支持我選擇及轉換工作狀態時,我選擇了收回部分時間陪伴家人。晚上的居家生活仍然忙碌,但不是工作,而是陪孩子解數學方程式,甜蜜的負擔既酸又甜。
每個人心中都有詩和遠方,當我們不受到生活和金錢的束縛後,抬起頭來看看以往無暇顧及的遠方,自然會湧出內心的衝動。或許你想一圓開一家咖啡店的夢想;或許你想安排更豐富的旅行,這些一直藏在心裡的期盼,你有能力去嘗試了,所以你更不能停下來不工作以及不做投資理財。
投資和理財並不相同
投資和理財在定義上並不相同,「投資」是以自身資源去獲取更佳的利益,這需要健康的投資觀念以及足夠的耐心。「理財」則是管理財務的手法,將資產、負債及收支作適合於自己及家庭的管理。
使用理財的手法,幫助投資收益達到最大化,你會發現,你自己遠比你所想的更強大。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原文:拋開財務自由的迷思;財務自由≠不用工作
延伸閱讀
4檔高股息ETF大PK!0056、00878、00929、00919怎麼選?存股達人:我選「這1檔」
00878退燒,換追月月配息的00929?從成分股看報酬率,買高股息ETF更應該看重「這點」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