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的時候是否會出錯,和你是否用心以及是不是一個用心的人,這是不同的。
看到青桐,我就在想:這樣的人會有什麼煩惱呢?從她一走進諮詢室,就把歡樂帶了進來,臉上帶著開朗陽光的笑,和見到的每一個人都禮貌地打招呼。
當她坐下來,說自己來諮詢的問題是「要不要辭職」的時候,我就想,這或許只是一個簡單的決策問題吧。青桐說,這個問題也困擾她很久,自己這次是專程從山東過來做諮詢的。看來,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那就先說說你的考慮吧,對於辭職的考慮。」從她感到最緊迫的問題開始。
「我的本職是在大學裡做行政工作,這份工作像是養老,毫無激情,繁雜瑣碎,一週五天,天天都像在熬時間。」三言兩語,青桐就把自己的工作狀態描述出來了。
「行政工作的狀態,你應該早就知道的。當初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呢?」
我知道,每一次的生涯選擇都不是獨立的。隨著職涯發展,當初的價值選擇或許已經滿足或者變化。現在的不滿,說明了當下的價值訴求和資源變化情況。所以,當一個人抱怨當下職業的時候,我都會問問最初的選擇。
「當初?當初也是家人推薦的,父母認為女孩子就要穩定、安逸。大學老師不用風吹日晒,不需要承擔太多的競爭壓力。我這才花了好大力氣進大學工作。」青桐無奈地笑了笑。
「看來進大學工作還很不容易?」我問。
「是啊。雖然我是研究所畢業,但是現在學歷高的人多的是,一個行政工作都要擠破頭。」青桐有點猶豫,「其實,即便進來了,我也不開心。」
「家人認為這份工作很好,你最後接受的理由是什麼呢?」
青桐笑了笑說:「老師,你真厲害,總能說到關鍵點。我也覺得,做大學老師會有更多的時間,工作比較輕鬆,業餘時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反正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所以就接受了。」
「你想有更多的業餘時間,用來做些什麼呢?」
「兼職啊!」青桐一臉的興奮,「讀研究所的時候,我就開始做兼職。我不是外語系嗎?就兼職做一些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工作。兼職做得挺不錯,英語教學得到學員的好評,挺有成就感的。做翻譯的時候,我也會選自己喜歡的書來譯。雖然收入不多,但也能自給自足。」
「英語教學、翻譯,是你準備辭職之後要做的事情嗎?」
青桐長吁一口氣,說:「這正是我發愁的呢,有心辭職,卻面臨生活的困境。我很想擺脫目前的狀態,首先就是家人不會同意。我這一辭職,他們肯定要崩潰。」青桐很清楚這一點,「再說了,我自己也確實缺乏安全感。畢竟,已經在大學待了兩三年,和之前的同學相比,都已經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了。如果還只是做一些我之前兼職的工作,很難維持現在的生活品質。另外,我已經懷孕了,我在想,要不要再忍幾年……」
現在的青桐,已經沒有剛坐下時的輕鬆、快樂,內心的焦灼映在臉上。
「我很好奇,你在忍什麼?」我這麼說的時候,看到青桐兩眼的詫異,「你的工作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你依然可以做兼職,而且你現在懷孕了,按理說,該是可以更享受工作穩定帶來的好處啊。」
「忍……」青桐好像是用了很大的力氣才能繼續講:「一種彆扭。一種總也抬不起頭的彆扭。」這裡面似乎有隱情。
我默默地注視著青桐,等她自己說。
「從剛開始工作,我就不痛快,總覺得低人一等。可是,我也是名校畢業,學歷也不差啊。工作中,我也任勞任怨,年終打考績的時候,我還被評為表現傑出。」說到這裡,青桐有點要哭了。
我聽得出來,這些都是她自己內心一直藏著的委屈,像是在對著一個人辯解。
「對啊,為什麼呢?」我附和。
「都是因為他──我的那個主管!」青桐有點憤怒,「處處和我作對,老是挑我的錯,總是批評我。有一次,竟然當著同事的面,諷刺我。」
「你的主管都是怎麼批評你的?」
「說我不用心,說我是個不用心的人。」青桐辯解道:「我覺得他就是吹毛求疵。一份出差審核報告,在別的部門早就可以通過了,在他那裡,反反覆覆要求我修改了三遍。我覺得這就是在針對我。」
「那你如何評價自己?」
「我覺得自己能力還行,也還算勤勉。不能抬高自己,至少不比別人差吧。」
「那他對你指出的錯誤呢,真的存在嗎?」
「確實可以更好。但是被批評了,心裡總覺得不舒服,心想:我不是這樣的人啊,怎麼能這麼說我呢?有錯改了不就行了?」說到這裡,青桐放鬆了些。
「我們來做一下區分。你做事的時候是否會出錯,和你是否用心以及是不是一個用心的人,這是不同的。」
「對對對,」青桐立即回應道:「我就是覺得,我不是一個不用心的人,雖然不是做每一件事都那麼用心吧,雖然也會出錯吧。」
「那你看,你的憤怒,是不是就是因為接受了你的主管說你『是一個不用心的人』?」
青桐趕緊否認,「我沒接受啊。我不接受這樣的評價!」
我沒說話,繼續看著她。
「我不接受他的評價,不過確實是聽進去了。」青桐想了一下說:「所以,我覺得那個辦公室就是一個負能量場,我特別害怕走進去,不想上班,總想逃避。」
「這才是你要辭職的原因啊!認為一份工作枯燥無味、缺乏價值,可能只是表面原因。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之所以工作,是為了追求價值。有可能是追求成就感、意義感,或是追求天賦發揮、自我實現,但絕不是為了追求有趣。單純的有趣,不能持續。即便有人說『我就要追求有趣』,那也是為了追求有趣的形式之下,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況且,還有些價值是深藏著的『底線價值』。一般來說,『底線價值』覺察不到,但一旦損失,人就會徹底崩潰。」
青桐之所以受不了這份工作,並不是因為早已經知道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內容,而是因為被嚴重否定之後,自己的成就感被剝奪,價值感喪失。在這種情況下,一份工作差不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她之所以糾結,是因為離開之後的生存安全感還不夠充分,特別是在她將要生孩子的這個時期。
「你剛才說要忍一段時間,那你打算怎麼忍呢?」我想要聽聽青桐的策略。
「少見面,少做事吧。我現在懷孕,他也不能說什麼。非做不可的事,就慢慢做,反正他覺得我能力不足,做到最後,還是得由他接手,這樣也就不會說我不用心了。」青桐有些賭氣,也有些無奈。
在職場上,這樣的「消極怠工」是不是經常見到?其實,並不是她真的能力不足,也不是工作不努力,可能就是因為多次努力之後,發現得到的價值越來越低,才會採取這樣的消極做法。當主管不會關注於激發下屬的內在工作動力時,帶來的是整個系統的損失。
「他對你的評價可能是用詞不當,或許他的本意也不是想要否定你這個人。」我意識到自己似乎在替她的主管說話,「對了,你的主管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特別嚴肅、認真?」
「是啊,做什麼事都認真,有完美情結。我也知道他可能不是針對我這個人,但是他說話的方式,就是讓我受不了。」
「是對所有人都這樣,還只是針對你?」雖然剛剛提到過,我再次問,或許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好像對所有人都這樣。」說到這裡,青桐似乎想說什麼,我好奇地示意她講下去,「其實,他這個人不壞。說起來,也挺不容易的,出身比較貧寒,做事特別認真,憑著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才得到現在的職位。」
「那你看,一個憑自己的努力、做事要求嚴格的人,對你的要求過分嗎?」
聽了這個問題,青桐若有所思。
「來,我們做一個有趣的表格。」我拿出一張白紙,畫了一個表格。
.第一欄:溝通事項。
.第二欄:他的看法。
.第三欄:我可以採取的溝通方式。
我一邊畫,一邊和青桐解釋:
「你和主管之間的溝通不順會讓你認為這份工作缺乏價值,而溝通往往是基於具體事情的。那我們就先來看看工作中,你們都會在哪些事情上有溝通,填寫在第一欄。注意,可不僅僅是他批評你的事,還有不置可否的事,當然也有稱讚你的事。
「第二欄,寫下他對你的看法。這裡要注意,是『他對你』的看法,而不是你認為他怎麼看你。就像我們剛才聊到的一樣,你嘗試著把自己放在一個兢兢業業、追求完美的主管的位置來看。可以有很多種看法,不一定就是他之前說出來的那麼簡單。
「第三欄,寫下你可以採取的溝通方式。除了你目前已經用過的『默默工作』,或者想要採取的『消極抗議』,還可以考慮『及時讚美』或者『真誠表達』。來,試試看,先寫出一件事。」
青桐開始思考,一邊想,一邊寫。一會兒工夫,就寫了很多,特別是溝通方式的部分。
她說:「我忽然發現,如果只是單純地想,我可以想出來很多的溝通方式,但是在做的時候,可能很多都做不到。或者說,如果客觀地想方法,我有。而一旦切換到我面對他的時候,就沒有信心使用這些方法。」
「你說的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點點頭,「這是一個信心問題,關於你對『溝通方法』的信心、你對於『對方』的信心,以及你對於『自己』的信心。」
「是的,對於人的信心,是最關鍵的。我還發現,我和他的溝通並不多。我跟你說到的很多情緒,都是一兩句話之後,我自己的內心戲。或者說,我們並沒有什麼溝通。」不得不說,這是青桐在這次諮詢中最大的發現。
「那我們就從對於溝通的覺察開始建立信心吧。」
我給青桐留了一份作業:找一本本子,作為「溝通紀錄本」,記錄下她和主管之間每天的溝通情況,除了記錄「溝通事項」、「溝通內容」、「溝通結果」之外,還要記錄下是主動地溝通,還是被動地溝通。溝通之後,要進行總結:你對他的理解是怎樣的?你是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下一次溝通中,可以如何調整?
「試試看,一週總結一下:你們有多少次溝通?有多少次你的主動溝通?又有多少次效果正面的溝通?」
青桐很愉快地接受了這份作業。我們約定在下次諮詢的時候,再來看未來職業的調整。
第二次的諮詢,在半個月後透過電話進行。青桐告訴我,現在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如何溝通。慢慢地,如堅冰融化一般,關係上的摩擦這點,在工作中的比重越來越小了。「這不是摩擦少了,是你的關注點變了。」
她說,先不考慮辭職吧,目前一切順利,生完孩子之後再看。
年底的時候,青桐傳給我一張照片,她和懷裡的兒子,還有一張獎狀。
她寫道:這是我第二次被評為表現傑出了,特別開心!
【轉角看見】
我們渴望榮譽、成就與認可,於是就會被這些東西限制。當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是無用、錯誤和否定的時候,我們可能或拒絕、或對抗、或逃避,或者陷入深深的無力感,常常會因此給自己貼上無能、愚蠢和失敗者的標籤。
當被別人的評價控制的時候,你就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拿回溝通的主動權」,是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積極創造出更多溝通的方法,以及對於溝通的信心。
拿回溝通主動權的時候,你就已經擺脫別人評價的控制了。
延伸閱讀
「部門重點專案說砍就砍,我永遠只能等待審判嗎?」工程師遇中年危機如何打破瓶頸
多做多錯、照老闆說的去做就好...為何台灣職場總有害怕犯錯的文化?從中華隊反思職場生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