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將自己的身分建立在工作、事業、關係或財務狀況上,本質上是不穩定的。我們得設法定義自己的存在,但人生無常,必須找到堅實的基礎。自我認同的基礎需有內在而持久的元素。我們的真實身分是最深層的自己,不管我們擁有什麼、感受到什麼,都不會改變。
許多人會透過外在因素來定義自己,像是學歷、工作、財產、腹肌、伴侶、孩子或著作。在社交活動中,我們最常問彼此的問題就是:「你是做什麼的?」當我們失去這些外在因素,就很容易變得沮喪,尤其是失業;一方面沒了收入,而且主要的身分也被剝奪了。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學員珍妮。在女兒出生之前,她是事業有成的律師,但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換尿布:「以前我是積極又能幹的職場女強人。但現在,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照顧女兒。我現在什麼都不是,只是個媽媽,但我覺得自己能做的不只如此。」
失去一段關係也會傷害自我認同。羅伯特是一名成功的作家,他被女友甩了之後自尊心處於低谷,所以來找我商談。我問羅伯特,如果滿分是10分,他會為自己的自尊心打幾分?他回答道:「大概3分吧。」從前,他是某人的男朋友,現在他被拋棄,覺得沒人愛了。
事業上的成功也不足以掩蓋自卑的痛苦。布萊德是一位經驗豐富且成功的企業家,他的淨資產超過1,000萬英鎊,還有幾棟漂亮的房子和超級跑車。最初,布萊德來找我是
為了提升他的工作效率。
然而,在經過深入的探索後,我發現,作為一名具競爭力的成功人士,他需要獲得愈來愈多的成就,才能讓自己感覺良好,包括擁有超級跑車和名錶。
我問布萊德:「要擁有多少財產、汽車和手錶,你才會覺得足夠?」他知道我要表達
的意思。
事實上,沒有任何外在的東西能填補自卑和內心空虛,即便有效果也很短暫。成就、
資歷、財產等外在事物你只能一再追求,才能維持自我感覺良好。
「你如何定義自己?」問自己這個問題,想想看,你的認同是否全取決於外在屬性?
WWH提問法
只要記住WWH口訣:誰(Who)、什麼(What)、如何(How),就能拆解自己的組成成分:
1.「誰?」
這裡談論的是性格與特質,例如有自信、慷慨、關懷、聰明等。這是自我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知己和伴侶最喜歡你、最難以忘懷的部分。就算你是超級富翁或世界名人,但如果你的品格不好,就只會有損友;他們只想利用你的金錢、地位和成就。
2.「什麼?」
你擁有什麼或在做什麼?這裡指的是財產、職業和關係,以及你的伴侶、孩子或外表。親人和好友會欣賞你做的事情或擁有的東西,但這些是次要的,他們更重視的是你的特質。想想看,在你的葬禮上,大家會怎麼說你?
3.「如何?」
你的工作表現或感受如何?事情做得好不好?是否有表現出優點?當我聽到搖滾樂團聲音花園(Soundgarden)的主唱克里斯.康奈爾(Chris Cornell)去世時,我非常難過,他是一位偉大的創作者。聯合公園的主唱查斯特.班寧頓(Chester Bennington)去世時,我也非常心痛。我不知道他們是誰,只知道他們優異的音樂表現。
重點在於,「你是誰」跟「做得多好」是兩回事。有些名人因為他們的出色表現而受
到讚揚,但他們的為人就不一定可取。有些成功的政治家和領導者私德有問題;某位知名的好萊塢製片人被踢爆性侵女員工;有些大牌演員會對工作人員頤指氣使;有些成功的藝術家則有重度的自卑和憂鬱問題。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職位、財富、名聲、成就不等於受歡迎、有自信或人格完整。
然而,許多人都弄錯了,他們以為只要事業成功,就會有價值感和受人喜愛。事實上,他們更應該努力成為品德良好的人。
我有位客戶名叫詹姆士,他是一名優秀的律師,在倫敦經營事務所已超過15年,平日過著舒適的生活。然而,他的伴侶卻因此感到被忽視,很後悔當初支持詹姆士開業。
詹姆士的事業如此成功,卻仍感到很自卑。我在上課時問他:「若沒有這些成就,你會是誰?」他停了很長時間,然後說:「我真的不知道。」
於是,我告訴詹姆士:「去問問你的朋友,他們為什麼要和你做朋友。如果只是為了你的成就和事業,那這些朋友不要也罷。如果他們真是好朋友,就會能說出你的優點和特色。」
1週後,他跟我列出一堆自己的特點,像是聰明、體貼和有趣。這無法解決詹姆士的自尊問題,但至少朝著對的方向邁出一大步。他開始在工作之外探索自己。過去他的價值和認同都建立在工作上,所以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就來肯定自己。
WWH提問法看似簡單明瞭,但效果驚人。
花時間反思一下WWH祕訣。無論你擁有什麼、正在做什麼,你的核心性格都不會
變。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你要找到自己的定位,為自己的認同打下堅固的基礎。
除了性格、職業、財產、成就、標籤和技能之外,要找到真實的自我,還要檢視你對自己訴說的往事。
延伸閱讀
常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心理學家教你調適心態:別人的評價不等於你的價值
想愈過愈好,就從建立信念開始!當好事發生時別再自我懷疑,而要想「我為什麼可以?」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