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財學爸有關一則新聞〈金控業明年掀公積配息潮〉的問題,朋友想知道,金控用公積發股利會怎麼樣嗎?什麼是公積?和公雞有什麼關係?
我們就先從「公積」來說起!什麼是「公積」呢?先來看一下定義:對於「資本公積」的定義,MJ老師(林明樟)的定義是最棒的,就是「公司不勞而獲」的好處。
《公司法》規定,當發生以下5種狀況,要放在資本公積這個科目集中管理:
1.股本溢價。
2.資產價值重估溢價。
3.處分固定資產溢價。
4.企業合併所獲溢價。
5.受領捐贈所得。
狀況1》股本溢價
我們都知道,股票1股的「面額」在台灣都是10元,但公司在初級市場發行新股票或是增資發行新股票的時候,常常是以面額的「溢價」發行新股票。
舉例來說,上櫃觀光股山富(2743)辦理上櫃增資案,2022年11月22日起開放申購,承銷價訂為每股34元。這個承銷價34元,超過10元的溢價部分,也就是24元(=34元-10元),就要放到資本公積裡。
狀況2》資產價值重估溢價
企業的不動產經過重新估價後,由1,000萬元增值到3,000萬元,2,000萬元的增值(溢價)部分,就算在資本公積中。
狀況3》處分固定資產溢價
與資產價值重估溢價類似,當企業賣掉了不動產、機器設備等,如果有獲得「額外」的利益,比如說賣價比買價還高的溢價,也會算在資本公積。
狀況4》企業合併所獲溢價
2家企業合併之後,可能因為品牌價值大增,或是不動產、機器設備受惠合併而增值,因此合併後,若企業獲得了一些額外利益,也是屬於資本公積。
綜合以上所述,基本上都是「不勞而獲」的「溢價」,真的是非常適合形容資本公積的本質。
資本公積屬股東權益,位於資產負債表「淨值」項目
不過這篇文章提到的是用資本公積來配息,所以接下來重點會在「股本溢價」的部分,因為法規是這麼規定的(以下摘錄自富邦金財報):
「依有關法令規定,資本公積除填補公司虧損外,不得使用,但超過票面金額發行股票所得之溢額(包括以超過面額發行普通股、因合併而發行股票之股本溢價及庫藏股票交易等),及受領贈與之所得產生之資本公積,得用以發放現金股利或撥充資本,惟以資本公積撥充股本時,每年以實收股本之一定比例為限。」
白話解釋就是,股本溢價的部分,才可以拿來發股利。
資本公積是屬於「股東權益」,也就是「淨值」的項目,所以會在資產負債表中的股東權益項下:
富邦金2022年第2季財報
一般而言,公司發放現金股利的來源,比較多是來自「未分配盈餘」,所以未分配盈餘愈充沛,公司可以發放現金股利的銀彈就愈多。以上圖為例,富邦金在2022年第2季時,共有新台幣3,821億4,000萬元可以作為現金股利發放,不過當然不會全部發掉就是了。
那麼一家公司要怎樣才會有豐沛的未分配盈餘呢?當然就是每年賺回來的現金愈多,就愈有料可以發放囉!每年賺回來的現金要多,當然就是業績好的公司(會賺錢),也是經營能力強的公司(能收款),才會有很好的現金創造能力。
有看過財學爸文章的朋友,一定常常看到我分析有關EPS和每股營業現金的比較,因為我要看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現金可以拿來繼續做生意,以及配發給股東股利。
所以,用資本公積發放股利的公司,最好不要投資?該則新聞裡面還有一個大重點,那就是因為2022年的防疫保單之亂、美股美債崩跌等,造成各大金控大幅虧損,像兆豐金就虧了EPS 24元,虧了2個多的股本,所以很多投資人擔心金控股們2023年會發不出股利。
但是,買金控股就是為了股利呀,結果2023年會發不出股利,就要趕快跳船,不要再投資或定存了?因為這樣,這些大金控才會出來滅火,要投資人不要擔心,由於虧損讓未分配盈餘減少,因此才會研議動用資本公積,以保持過去的股利發放比例。
如此一來,到底要不要跳船?我個人認為這時候跳船,可能不是最聰明的決定。因為我們該考慮的重點,不是2023年發不出現金股利,而是要回歸到這家金控的財務體質以及未來的發展。
如果某家金控因為單一事件的影響(如防疫保單之亂),在經營上就岌岌可危,當然不要投資它,但我相信台灣的大金控們多數都不是這款的公司。
但我們的確可以責備它們鬼迷心竅,因短視近利而自討苦吃。
台灣的大金控們,熬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現在面臨2022年的美股美債崩跌、淨值危機、防疫保單之亂,確實遇上大逆風,也實際虧損了一屁股,但也沒被擊倒,這些大事件反而使其增加了很多經驗值,對於未來的經營發展,我倒覺得是一種助益。
因此在我的邏輯裡,這樣的金控反而更適合投資、作為定存股,而且現在這個時刻,反而更容易出現比較低的股價可以布局。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金控業2023年掀「公積」配息潮!所以不要再定存金融股了?
延伸閱讀
當交易遇到重大消息公布,該跑或該留?可觀察48小時隨趨勢調整策略,不怕遇行情斷軌
經濟衰退,股市一定會崩盤嗎?4個理由分析:就算經濟好轉,股市也不一定受惠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