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有位讀者來信是這麼寫的:「這兩天整理小孩保單,發現4年前買2張各50萬元的躉繳儲蓄險利息居然只有1.85%,都被通膨吃光利息,我已解約,想改幫小孩買元大台灣50(0050),一方面很想單筆買趕上12月(編按:基金評價時間)的配息,一方面又覺得應該分散風險,分批慢慢買,但不確定該分幾批?想請教您的建議,謝謝。」

大多數人都有買過儲蓄險的經驗,或者是長輩也有買過,這個東西常常被理財專家詬病,因為「報酬率太低」。可是冷靜想想,既然是儲蓄險,名稱也說得很清楚,只有一個功能「儲蓄」,剩下的別想太多。

這類產品是給「習慣亂花錢的人買」,對於愛亂花錢的人來說,這是一帖良藥,也曾見過有人買了很多儲蓄險,無形中存下許多錢的案例,要不然買車、改車、買衣服、買鞋子、買包包等,一不小心錢又從手邊流失了;如果本身就是很會存錢或很會投資的人,那效應就真的不大。

對於這位讀者來說,看到的是「報酬率1.85%」,但換個角度來說,這幾年來不也是多了這筆100萬元資金(2個孩子各50萬元)可供運用嗎?在這麼多年的投資理財經驗中,我很常跟讀者分享一個觀念:不要只看報酬率,因為不一定吃得下來,人性會讓你扛不住。

保障歸保障,投資歸投資,想靠保險賺錢易搞亂理財步調

儲蓄險這種商品,還是回歸一個最基本的重點,這是「儲蓄」,利率就是比銀行定存高一點點,而且未來銀行利率走高的時候,你還會覺得這張保單很爛,但銀行利率走低時,你又會覺得這張保單真不錯。

讀者是否有發現,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內心在變,保單本身都是當時所簽訂的合約罷了,沒有任何改變,利率也就是那樣。

至於下一個問題,該讀者已經解約,想要買0050這種指數型ETF,當然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是為了12月份配息而買,就有些不妥了,因為配息不一定會填息,況且長時間來說,指數上漲這件事本身就會帶給我們財富,短時間就是一直震盪、漲漲跌跌,就像最近都沒什麼幅度,這對職業短線交易者而言很不舒服,但對長期投資人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

因此建議這位讀者還是應該定期定額,每月投入多少錢自己想清楚,長期來說,指數型ETF的報酬率一定不只1.85%,只是中間肯定會有起伏,帳面損失10%都有可能,這是商品特性的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保險就是一種保障,不要想從中賺錢,保障歸保障,投資歸投資,拆開來做,才不會一團混亂。

假設我們買了意外險或癌症險,難道會因為繳費多年,結果沒出意外或沒得癌症,心情大感沮喪,覺得保費都讓保險公司賺走了嗎?

理智上來說,大家都笑得很開心,覺得這很好笑,誰會希望自己出意外或生病;但情感上,還真的有很多人會覺得保費好像浪費了,血汗錢就這樣都沒了。

這是簡單的道理,卻要花時間讓自己成長跟學習,因為愈貧窮的人,的確愈會在這種事情上糾結,畢竟每年繳的幾千元、幾萬元,都是錢,自己的年收入也許就40萬元、50萬元,保費卻繳了3萬元、4萬元,全家人加一加甚至要7萬元~8萬元…。

記住,千萬不要為這種事情煩心,這是沒有意義的,不如把心思放在自己的本業或健康,這兩項才是賺到最多錢的關鍵要素。也許現在我們還沒有很多錢,但思維跟視野可以向上提升,很多未來的事情都會讓人難以想像,這是千真萬確的,1個月收入3萬元的人,又怎能斷定10年後沒辦法月收入10幾萬元、20萬元?

有機運的成分,跟努力也有莫大的關係,千萬別忘了提升自己的視野,有了視野,剩下的就靠紀律跟時間去執行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年近50單身、月租萬元套房,存錢超快但好孤單?別羨慕別人,傾聽自己內心再努力才不會白費
台積電、聯電股票質押,錢滾錢賺很快?全球股市遇逆風,他槓桿玩太大,瀕臨斷頭快崩潰…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