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2年3月28日)台股難得出現比較多的回檔,其實也不到非常大,就1.5%,歐美之前因為疫情擴大而發生的跌勢,後來如何演變,投資人應該去拉個歷史線圖就知道。
如果這樣的跌勢(跌幅超越全亞洲),有連續發生3天~5天,反而會是很不錯的買點;當然,如果是因為美股帶動的全市場殺盤,那這種情況就要另外討論。
不少中年讀者在股災發生時,最困惑的一點就是:「身上的錢養家之後所剩無幾,這時候還能投入多少去投資?」,或者是「為什麼同年齡的人,可以投入股市的金額這麼多?」
問題1》身上的錢養家之後所剩無幾,這時候還能投入多少去投資?
第1個問題是這樣,中年階段確實開銷會增加許多,畢竟有正在求學的孩子,也有逐漸年邁的父母親,家中如果又有2台車,或者1台比較高級的進口車,以前不覺得是負擔,現在容易感到這些都是負擔。
不過,投資的成果是累積的,不是一夜致富,以45歲來說,出社會工作至少也有20年以上,除了養家之外,身上不應該是毫無存款,這跟景氣沒什麼關係,跟家裡是不是有錢人也沒關係,因為白手起家的人,工作20年也不能是空空如也(家中有發生重大意外或重病者不算)。
所以能拿多少比率去做投資?以被動投資來說,每個月定時定額是可靠的方式,保留家中的6個月基本生活開銷,以及一筆發生意外的緊急預備金,剩餘的錢就可以試著去做投資。
問題2》為什麼同年齡的人,可以投入股市的金額這麼多?
這個問題,往往容易想到那是別人爸媽很有力,可以給他錢。我看到的一些富人中,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但不多見,大多數人還是靠自己慢慢累積起來的。
當然,富裕的家庭,父母當然會留比較多的資產給孩子,但不是「現在」,那是百年之後的事,所以如果孩子40多歲,相信父母也大約才60幾歲或70幾歲,能健康去公園打太極拳或者跳土風舞的還很多,這時候就移轉大量財富給子女?這不多見,可能會慢慢地每年進行一些布局,但大筆大筆的把資產轉給子女,平心而論,沒有。
另一種情形是,你的朋友在年輕時提早做了一些理財行為,例如150元的台積電(2330)、100元的中華電(2412)、20元的兆豐金(2886),或者當時沒人注意到的特斯拉(代號:TSLA)、蘋果(代號:AAPL)、網飛(代號:NFLX)等。
當時投入的資金不像現在這麼龐大,是因為「股市多年的增值」,現在才會看起來這麼多。舉例來說:A同事跟B同事聊天,才知道B同事竟然有10張台積電,換算起來,市值有600萬元左右。A同事想著:怎麼平平都是40幾歲,人家有這麼多錢可以買台積電?真是令人羨慕又感到沮喪。
但事實上,B同事買台積電時,也是沒什麼錢的時候買的,以前100元出頭、150元出頭、200元也買一點,逐步累積起來,總成本才會落在160元,這樣10張台積電也才花了160萬元,加上歷年的配息,成本還更低一些。
160萬元很多嗎?其實就是人家當初省吃儉用,有錢忍著不買車、不出國,硬扛下來的,甚至可能還要被同事嘲笑:「你也省過頭了吧!堂堂主管耶!」
說的也許都對,但現在40多歲,人家就是有一堆股票資產,甚至還有1間~2間的房產,為什麼不可能?20幾年,人生長跑才過了一半,後續的複利效應很可能讓彼此的差距更遙遠,這就是家庭理財的重要性。
假如我們可以在剛離開校園的階段,就逐步做好理財規畫,先投資、再消費,謹慎重視每一塊錢,讓自己隨時都有憂患意識,存有保命的錢、投資的錢,自然就不會到了40多歲時,為錢感到困窘、痛苦。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40歲還沒年收百萬,以後也做不到吧?」3個成功者思維,戒掉你容易放棄的壞習慣
房貸利率升,空手族有望撿便宜?理財達人點破:高收入者少旅遊一次就好,影響最大的是這族群
掌握大變局年投資關鍵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