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今天大寶說要拿自己的錢請大人吃飯,當然最後是沒讓他請,但也讓他從撲滿中拿出了一枚10元,進行了人生第1次的消費──用自己的錢去全家便利店買了罐養樂多。

小時候老家巷口附近有間麵包店,印象蠻深的,母親會叫我拿50元鈔票去買麵包,但是當時難免就是害羞不好意思,每次選完麵包後,把錢丟在桌上就快速跑了,我就回家跟母親交差了。

以前的50元鈔票是紫色的,相信有些讀者還記得才是。直到有一天母親帶著我去買麵包的時候,老闆才一口氣把之前要找的錢統統拿給我們,並且熱心的說因為之前孩子2、3次都是跑太快,他們叫也不回頭,於是就把這些要找的零錢整理了起來,雖然這也沒多少錢,但這事情印象深刻,因為我了解到「原來買東西有找錢這件事」。

小孩子的理財教育其實不用搞得很複雜,大致上就是不要逃避,讓孩子勇敢提早認識錢這件事。例如:我們買東西要花錢,那錢從哪邊來?去幼兒園讀書,那學費怎麼辦,這要哪邊來?再來就是要有付出才會有收穫,有時候甚至付出也「不一定」有收穫。例如:請大寶幫我做家事或者搥背,偶爾會給他1個5元或者3個1元,有時沒錢,我說就是要欺負他,怎麼辦?藉此看他的反應。也會藉由討價還價,讓他知道這些是社會常態,某方面來說,也能讓小孩理解大人工作的辛苦。

小時還記得國小有所謂的儲金簿,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沒有了,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鼓勵大家要存錢,多少錢都好,這個過程還是挺好玩的,記得定存的利率有存過5%還6%,放到現在這個年代來看,真是很高的利率。

先認識金錢,再了解儲蓄的重要性

讓孩子先養成對金錢的認識,接著再了解儲蓄的重要性,一步步來就能水到渠成。有些家庭為了怕孩子太早碰錢,想東想西的結果,就是什麼都父母來,那孩子如果到了高中課業繁忙之際,才要開始建立金錢觀,那恐怕會有點晚。

曾聽一位教音樂的好友這麼跟我說:「我有位家長是做生意的老闆,對孩子的教育也不遺餘力,念私立學校或者補習等等。有次他跟我說,每次他們孩子高中要開學的時候,就請2個兒子圍在餐桌旁,接著就把數萬元還數十萬元的學費攤在桌上,一邊說著你去學校讀書每學期要花掉這麼多錢,如果不想讀書只想要混,請跟爸爸說,不要浪費血汗錢了,直接出社會工作吧!」對那2個高中生來說,應該是相當有影響力。

或許白手起家的第一代總會特別愛惜金錢,正所謂富三代才懂吃穿,由於第一代創業維艱,即便已經賺到了財富自由的錢,往往還是表現出相當勤儉的特性,這也沒什麼好或者不好,就是一個人格特質罷了。到了富二代跟三代的時候,往往在生活享受上會比較捨得,會比較強調生活的品味,更重視打扮與飲食。

其實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事。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有些時候就是一個信任度問題,明明我講這些話孩子會聽,但是你講同樣這些話,你孩子就不會聽。為什麼?其實並不是故事不動人,也不是敘事不清楚,而是平常如果做父母親的陪伴孩子時間太少,那孩子可能更信任的人是別人,而不是你,這時候說的道理就未必能讓孩子聽進去。

今天第1次拿10元去買東西,這個經驗是很棒的,我也為他感到高興,大寶說:「那個7-11的彩券你有沒有收好?」想了老半天,我才理解說的是什麼「你想講的應該是全家的發票吧?那可以對獎但不一定會中,通常不會中,不是彩券,請你重新說一次。」大寶就會重新再講一次,也能更精準的表達意念,這就是無形中親子的有效溝通對話。

明天要拍畢業照了,轉眼間剩下半年要離開幼兒園階段,時間過的真快,從出生到現在,這筆長期投資有5年多了。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今天大寶說要拿自己的錢請大人吃飯…


延伸閱讀

一名富二代從學生時期就到超商打工、遇節日還到市場賣臘腸!當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賺錢…
一位每天從基隆載女兒到內湖念書的司機爸爸給我的啟示:不論財富多寡,讓孩子擁有好的教育環境的心都一樣!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