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

我是四年級後段班,也就是俗稱「戰後嬰兒潮」的一代。我們的父母從小生活在戰亂中,好不容易在中年時期可以開始過著比較安定的日子,同時也正好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的黃金歲月。在我的記憶中,這些長輩只要存了點錢,就會去買房子、買土地、買金條。

當時其實也有股票,但大部分的人都不懂,也不敢碰,因為他們的投資著眼點都在「保值」,而不是「獲利」。當時哪有什麼教人投資理財的書?也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琳瑯滿目的金融工具可以選擇,所以房地產和黃金自然成了他們理財的首選。他們的薪水絕對比不上我們,但他們累積的財富絕對不比我們少。請別忘了,他們生的子女遠比我們多,也遠比現在的年輕人要多得多,因此他們的經濟負擔也遠在我們之上,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看重的是「風險」,而不是「報酬」了。

我們這一代看著父母的理財方法長大,所以也一樣傻傻的,該結婚就結婚,該生小孩就生小孩,該買房子就買房子。現在的年輕人取得的資訊太多,什麼都要評估,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要生幾個?要租房子?還是買房子?

我30歲時,年薪30萬,買了一棟1000萬的房子,換算下來,要不吃不喝33年,加上當年銀行貸款利率高達6%以上,我也從來沒想過要租房子。當年若不買房子,用同樣的錢買晶圓雙雄之一的聯電(2303),現在剩下100萬,但因為買了房子,現在最起碼值2500萬,這就是「傻傻」的價值。

我們當年根本沒算過要「不吃不喝」多久,買了再說,房貸壓力反而成了努力工作,在職場力爭上游的最大原動力。現在的年輕人太精於算計,一想要不吃不喝那麼多年,就決定不買房子,先享受再說。

{DS}

此外,現在市面上太多投資理財的書,書名都在強調「報酬」,因為沒有出版社會願意凸顯「風險」兩個字,所以大家都會認為「作者能,我為什麼不能?」,還有自認為不要一輩子當「屋奴」,再透過積極的投資就可以快樂過一生。殊不知高報酬永遠伴隨著高風險,大部分的股票怎麼可能有「保值」的效果?就算有,股性也非常牛皮,結果大家都不屑一顧。除非你買在被題材過度炒作的地區,否則房地產的保值性絕對優於股票。

再舉剛剛我提到那間我在30歲買的1000萬房子,現在起碼值2500萬,如果我把它賣掉,搬到高雄去住,生活品質幾乎一樣,但或許1000萬還能買到更大的房子,剩下的1500萬就可以開心地拿來好好花了。這其實是最簡單,最傻的退休理財術,但如果你沒有房子,就必須保證你一直很聰明,而且絕不會得老人癡呆症。

現在醫療太發達,年輕人都要有活到100歲的心裡準備,但是同時電腦取代了太多人力,或許到了50歲,甚至更早就被迫離開了職場。我很難想像,人生下半場的50~60年歲月,體力智力不斷衰退下,如果連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都沒有,每個月還要一直煩惱房租,那將會是多麼淒涼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政府和學者最「羞辱」台灣年輕人的一句話: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能買房!

作者簡介_施昇輝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另在SOSreader網站也有開專欄「小資幸福講堂」,內容完全聚焦在小資理財,歡迎大家訂閱。半年150元,一年300元!詳情請見小資幸福講堂 | SOSreader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