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別再說低油價對經濟好了,它已經從救世主變成破壞王

由《商業周刊》經研室每週為讀者整理國際財經雜誌重點內容摘要。

發行日期:2016/1/23
圖片放大

當石油衝擊碰上銀行擠兌、市場崩盤,創造鬆綁經濟的超強力量;歷史為鑑,油價飆升引發經濟浩劫;反之,暴跌帶來好處:每跌價10%,經濟成長0.1~0.5個百分點。

18個月來,油價重挫75%,每桶價格從110→27美元。只不過,利多已經反映完畢,生產商開始蝕本生產。如今,全球各國得為超低油價付出代價了。

市場多半解讀,沙烏地阿拉伯寧死不降價是為了淘汰美國頁岩油生產商;近來的新盤算是乘著伊朗還沒帶著日產量300~400萬桶的聲勢重返油市前,就先玩殘價格。

但美國油業硬是打死不退,一來是不願重蹈投機份子在油價反彈時黑心牟利,只要油價還夠抵銷每桶15美元的日常成本就不會退市。

再者,截至去年10月,多數已開發國家的儲油淨進口量達267天,比5年前高一半。預測油價不容易,在中國需求大減的情勢下,已有人預測底部是10美元。

一般人當然樂見越低越好,特別是歐洲與南亞進口國的經濟都因此好轉,像是歐元區的石油進口成本占GDP就下降2個百分點。

不過,跌無止境引發市場焦慮:委內瑞拉和灣區國家的經濟脆弱,政治將日益不穩;中東國家內部對峙可能加劇。長期來看,最可怕的是,新石油經濟具有慢性破壞力。

原本,低油價讓消費者口袋多出閒錢,樂意花錢;如今,這套邏輯似已不管用,尤其美國消費者竟讓人跌破眼鏡地開始儲蓄;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都削減預算達10%。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