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期貨交易所今年開業滿25週年,展望未來,期交所表示,12月將推出全新客製化商品交易平台,明年底擴大適用;明年也將建置交易人風險偵測平台,提供交易人評估風險的數位工具。
今年適逢台灣期貨市場開業25週年以及期交所開業屆滿25年,期交所今天下午舉行2023年台灣衍生性商品市場發展研討會,除了國內金融業者外,包括來自歐亞美交易所、資訊公司、外資機構及指數公司參與,與會人數超過300人。
期交所指出,主管機關支持及期貨業共同努力,年度交易量從開業第1年27.8萬口、第2年107.8萬口,2006年突破1億口後,成長態勢明顯,近3年交易量均達3.4億口以上,成為國際級交易所。
海外引資方面,期交所表示,開業25年以來,主力商品交易量與流動性持續上升,吸引更多外資參與交易,外資比重從開業之初不到1%,逐漸成長到2012年突破10%,2017年推出盤後交易,交易時間從5小時延長至19小時,吸引外資積極參與交易,2021年外資比重突破30%。
在商品布局上,期交所指出,1998年推出台灣期貨市場首檔商品台股期貨,迄今25年間已推出33種、共300多項期貨及選擇權商品掛牌交易,商品涵蓋股價指數、個股、商品類及匯率等4大類,商品標的除台灣本土外,也涵蓋日本、歐美等國際知名標的指數。
展望未來,期交所表示,數位科技日新月異,期交所將於明年建置交易人風險偵測平台,提供交易人評估風險的數位工具,如模擬部位所需保證金、風險參數(Greeks)及風險情境分析等功能,讓交易人可透過該平台,瞭解部位風險特性,提升交易人風險控管品質。
此外,期交所預期今年12月推出全新客製化商品交易平台,首波針對期交所台指選擇權及小型台指期貨,提供到期日及履約價格客製化服務,並研議明年底擴大適用至期交所第3大商品股票期貨。
期交所指出,積極與那斯達克交易所(Nasdaq)、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洲際交易所(ICE)等交流,深化長期夥伴關係,掛牌更多國際知名股價指數、匯率指數及商品期貨等。
延伸閱讀
證交所將赴美拜會兩大交易所,加強外資對台投資
全球景氣U型回溫,後升息時代原物料趨勢如何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