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副主席John C. Williams(見圖)週三(9月2日)指出,聯準會(FED)原本的共識聲明是在2012年1月發布,這個框架雖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顯然有必要進行調整,因為過去8年中、形成原始框架的基本事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首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中性利率的急劇下跌。中性利率就是,當經濟以發揮所有潛能的速度運轉、通貨膨脹率處於較長期目標時的預估短期利率。

自2012年1月以來,FOMC參與者的中性利率中位數預估值下跌了1.75個百分點,自4.25%降至2.5%,同一時間民間預估值與債券殖利率也出現類似跌幅。

利率的長期下跌不僅限於美國、全球各地也出現類似現象,反映了人口趨勢、生產力和其他不太可能在短期內逆轉的因素。

Williams指出,較低的中性利率限制了貨幣政策減輕負面衝擊影響經濟的能力。通貨膨脹行為最能清楚地看到這種效應。在過去10年中,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大部分時間都是低於2%的長期目標,通膨預期指標也有所下降

通膨趨勢和通膨預期的下滑會產生「政策空間縮小、通膨預期下滑」的負面循環。這種經歷不是美國獨有的,這意味著它是源自於各國共同的因素,而不是美國經濟所獨有的問題。

事實上,過去10年中,大多數以通膨為目標的先進經濟體始終無力實現通膨目標。

Williams表示,FED從過去10年的經驗中吸取了重要的教訓、重新檢視了證據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

華爾街日報報導,Williams去年4月表示,通膨達到2%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他現在開始將「疲軟通膨」視為一個頑固不妥協的孩子。

Williams去年7月指出,就像小孩接種疫苗一樣,當貨幣政策接近「零下限(Zero Lower Bound;ZLB)」時、採取預防措施比等待災難降臨要來得好。

FED主席鮑爾(Jerome H. Powell)上週四指出,FOMC與會者的中性聯邦基金利率預測中位數自2012年初的4.25%跌至2.5%、對貨幣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修主要是反映均衡實質利率(r*或r-star, 或稱「長期中性利率)」的下滑。

菲利浦曲線導致FED過早升息?

FED理事Lael Brainard週二指出經濟新常態之一就是,相較於過去數十年,物價通膨對勞動市場趨緊的敏感度變得非常低,這就是經濟學家所謂的「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趨於平坦

Brainard還說,「較長期目標和貨幣政策策略」若早幾年修改,貨幣寬鬆政策很可能會較晚收回、效益也會較為顯著。

FED副主席Richard H. Clarida週一指出,「就業極大化」的計量經濟模型雖然是貨幣政策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但過去經驗顯示模型可能會出錯、也的確曾經失真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