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緊張左右近幾年全球政經局勢,接下來局勢將如何發展?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贏得總統大選前後開始顛覆共和黨多年來的正統觀念—促進全球自由貿易,以進一步導致美國兩黨現在都不願促進自由貿易的觀念。例如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2021年上任時選擇不取消前任實施的關稅,而是將重點放在勞資關係和外國競爭帶來的挑戰上。
但雙邊貿易對中美兩國仍然至關重要。中國是美國的第3大貿易夥伴,僅次於加拿大和墨西哥。2022年,美國與中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估計為7,584億美元—出口額為1,955億美元、進口額為5,629億美元(詳見圖1)。
不過,現階段中美關係依舊脆弱。美國國務院2023年向美國商界發出通知,警告中國政府將加強對專業服務公司的審查。該通知建議美國公司應權衡在中國保持實體運行的風險。另一份通知則建議美國人應重新考慮前往中國旅行。
關稅的開徵加上之前的疫情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其長期影響才剛剛開始顯現。而美國和中國都把重點放在雙邊貿易各自占優勢之處。美國可能會對美國公司在中國進行的直接投資進行更嚴格的監督,並限制先進技術的轉讓。在中國方面,對美國和歐洲限制出口稀土和其他具價值的礦產是可能的反制方式。
雖然美中之間的貿易關係具高度的競爭性,但由於這兩個經濟體仍然相互依賴,應該會因此減緩雙邊關係的退化速度。美國對外投資限制的行政命令主要集中在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領域,例如先進半導體和量子技術。大眾投資工具(共同基金、ETF等)基本上也被排除在限制之外,而且該命令本身限制的範圍比預期的要窄。
高價值技術相關產業
將受更多貿易限制
因此,我們認為中美之間的衝突不會無限擴張,美國和中國仍可能會尋求雙邊貿易協定,並與個別貿易集團達成狹義的協定。展望未來,我們認為兩國農產品和消費品雖然可能會偶爾發生爭議和定期徵收關稅,但貿易將會持續下去。而產生摩擦的重點,則可能集中在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領域,使得高價值技術將受到更多的限制。
就中國方面,最近在鋼鐵和太陽能板以及電動汽車(尤其是電池)生產方面的主導地位,對美國構成了挑戰,並在部分電動汽車供應鏈等領域提供了潛在的投資機會。然而,近年來美國實施的經濟制裁有所增加,因此對於中國高科技領域的長期投資構成了可能的風險。
美國對中國企業除了徵收關稅之外還加諸針對性的制裁,同時通過頒布《晶片法案》、《降低通膨法案》和《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來鼓勵國內製造業。因此,我們預計未來幾年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將下降。此外,許多美國公司也正在將其全球經營計畫以區域性來劃分,以釐清監管要求並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科技、貿易的競爭關係,也導致中國在金融方面改革發展。例如中國在促進與第3方的人民幣支付及國際雙邊貿易以人民幣支付上,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基於替代貨幣的平行貿易和支付系統,使其不易受到美國政府制裁的影響。
除此之外,作為在美國首次公開發行和上市的替代方案(詳見圖2),中國還鼓勵企業將其股票在中國和其他全球金融中心重新上市或雙邊掛牌。整體而言,中國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正在加快步伐,推動國家自力更生和「中國製造」的經濟政策。
不過,儘管中美正在降低對彼此的依存度,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也並非輕易可以達成的事。一方面,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國之一,同時也是美國農產品的重要買家。另一方面,中國市場也是美國跨國企業的主要市場,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中上市的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營收比重達7.6%。因此美國官員一直拒絕使用「金融脫鉤」(financial decoupling)一詞,而是更傾向運用「去風險化」(de-risking)來形容政府在降低美國經濟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中美貿易的緊張局勢有機會持續下去,因為中美都會以本國利益優先。對美國來說,這意味著加強對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轉讓的現行限制,以及持續強有力的制裁制度。而對中國來說,則可能繼續尋求與原材料和農產品的替代供應商建立更牢固的雙邊關係,而中國和這些貿易夥伴可能會試圖以人民幣結算。
當美中的摩擦持續(同時兩國可能會爭奪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並對技術轉讓和研發保持嚴格控制),以及我們預計金融市場區域化趨勢將加速下,這可能會對資本流動造成影響,投資人可密切關注中美關係發展。
延伸閱讀
美國限制晶片出口,輝達重傷,華為或成唯一贏家!
科技業大老夜不能眠?張忠謀坦言:美中脫鉤令他格外憂心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