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將是貨幣政策轉向的關鍵年,聯準會(Fed)預計提早結束購債,接著進一步升息並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在貨幣政策緊縮趨勢下,固定收益資產的投資機會又在何處?
專家建議,投資人應掌握「短天期高收益」的布局原則,公債避開為上,高收益債仍是固定收益投資人的最佳選擇,至於2021年跌深的亞債風險仍大,靜待下半年出現理想的進場機會。
進入2022年,聯準會態度更趨鷹派。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居不下的通膨壓力,聯準會在2021年12月的利率會議上已經移除「暫時性通膨」字眼,進一步承認通膨的影響。NN投資夥伴投資長鈕浩森(Valentijn van Nieuwenhuijzen)指出,若分析聯準會2021年12月的會議紀錄、官員談話,可以明顯看出聯準會擔憂通膨的情緒要比先前更加顯著,這也正是聯準會2022年要加快縮減購債,以及升息時間點提前的原因。
目前受訪專家和市場普遍預估是,聯準會將在2022年3月結束購債,並且開始升息,預計為1季1碼的速度,在2022年累計升息3次,並且在下半年某個時點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詳見圖1)。
公債》升息勢在必行
抵禦風險能力大幅下降
當2022年升息已是勢在必行,固定收益資產中,成熟市場公債將首當其衝,面臨最大的利率風險。
貝萊德資產管理在2022年展望報告中就指出,考量當前公債殖利率水準已經接近下限,公債在投資組合中抵禦風險的能力也進一步下降,因此貝萊德已經大幅減碼已開發市場公債。除此之外,貝萊德預估由於聯準會雖然升息,但步調也屬漸進式,對於控制通膨比過去更寬容,因此未來殖利率曲線可能會更加陡峭,這同樣不利成熟市場公債。
因此,儘管2021年成熟市場公債已經表現不佳,基於相近理由,鈕浩森仍判斷,2022年在聯準會預計升息之下,殖利率逐步上揚,公債投資吸引力直直落,「公債2022年仍很有可能是負報酬」。
因此要對抗聯準會升息、殖利率節節攀升所帶來的利率風險,對於尋求收益的投資人來說,公司債將是更具吸引力的選擇。摩根資產管理亞洲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Tai Hui)強調,控制利率風險,重點就在於布局高息的資產,並縮短存續期間。而就這2個條件來比較投資等級債及高收益債,則收益率更高、存續期間更短的高收益債普遍更具優勢(詳見圖2)。
高收債》違約率下降
報酬主要來自票息收入
就基本面而言,當前高收益債仍得益於相對寬鬆的資金環境以及持續成長的經濟前景。鈕浩森指出,企業盈餘在2022年、2023年都還將持續成長,保持在高水準,且歷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高收益債違約率觸頂反轉,現在無論是哪一種產業違約率都已經明顯下降,在在都反映出企業基本面穩健。
不過,就因為基本面良好,使得無論是投資等級債、高收債利差都已經大幅收窄,降至長期區間的低位(詳見圖3),利差進一步收斂空間有限,就評價面吸引力來說,已經相對下降。
許長泰坦言,當前投資人手上若已持有高收益債的話,2022年報酬率將主要來自於票息收入。鈕浩森則是指出,由於升息預期發酵將使得市場2022年更為波動,因此接下來若是看到高收益債有較為明顯的下修,浮現投資吸引力時,因資產基本面仍優,將是低檔進場布局的好機會。
但投資人若擔心高收益債的波動風險,群益全球策略收益金融債券基金經理人徐建華建議,投資人亦可以考慮布局次順位金融債,因這類債券具有評等優勢,多為投資等級債,但因為償債順位較後,所以息收較一般投資等級債要高。
亞債》仍有利空消息
待下半年再伺機進場
至於新興市場債,特別是在2021年因恒大地產風暴跌深的亞債,專家的看法則較為分歧。專家們一致同意的是,新興市場債的評價已處於長期低位,特別是亞債,但現在是否已值得布局則出現不同意見。
路博邁固定收益投資長坦克(Brad Tank)在2022年相當看好新興市場債券,最主要就是因為新興市場推出財政刺激政策的能力有限,且普遍缺乏醫療資源,因此受到疫情衝擊最為嚴重,使新興市場債券備受投資人冷落,但也正是因此讓新興市場債券的評價降至多年來的低點。
受到恒大債務危機衝擊而暴跌的亞債,因利差大幅擴大,評價看來更是低廉,特別是亞高收,殖利率升至雙位數。星展銀行與貝萊德都認為,亞債的利差已經充分反映了違約風險升高,看好投資機會。
不過,如許長泰、鈕浩森、徐建華等專家就建議對於亞債,投資人應該再繼續觀望,因價格雖然便宜,但風險還未淡去,此時進場仍操之過急。
鈕浩森剖析,亞債2021年跌幅深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下跌之後的確開始會浮現投資機會,「綜觀2022全年仍是數一數二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但關鍵在於「進場時間」,因為近期仍有利空消息陸續傳出,市場還不夠穩定,也不期待在上半年市場的負面情緒就會立刻改善,因此上半年仍會保持觀望。
至於何時才是進場時點,他建議投資人可以觀察中國政府監管行為是否有放鬆、風暴核心的企業營運是否有改善,以及市場消息面是否逐漸轉好,如果有以上跡象,或許就可以開始考慮進場。此外,他也建議投資人在聯準會貨幣政策更為確定後再行動,畢竟新興市場容易受到聯準會貨幣政策牽動,等到市場對於聯準會決策反映完後,再行進場也不遲。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