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一些電視節目通告,都會被製作單位問到一個問題:「雖然華倫老師說買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股票,但是電子股一檔一檔漲成這樣,不買這些股票,是不是錯過了買到飆股的機會?」
回想起1997年,我剛進入股市的年代,當時也是電子股狂飆的年代,跟各位讀者報告,當年我就是沒有錯過買到飆股的機會,所以才幾乎賠光當時所有的積蓄約70萬∼80萬元。
那個年代,是革命性創新科技發展的年代,當時電腦、筆電、網路發展方興未艾,造就了股王華碩(2357)、廣達(2382)、威盛(2388)、智原(3035)、敦陽科(2480)⋯⋯等電子股的高價盛況。
相信許多6年級生都對當時的「千禧蟲危機」(Y2K)印象深刻,那時候因為儲存空間有限,多數電腦系統在記錄西元年時,只取最後2個數字,例如1997年則記錄為「97」;因此一旦進入2000年,系統紀錄就會歸零為「00」,恐怕讓系統對於年份產生混淆,導致運作出錯。很多公營、民營機構都擔心電腦進入2000年時無法順利運轉,於是大量購買光碟片來儲存資料,使得光碟片三雄—中環(2323)、錸德(2349)、精碟(2009年下市)股價狂飆;我永遠記得當時錸德執行長葉垂景先生在電視受訪時表示:「錸德有機會奪下股王寶座。」
所幸,當時各方機構高度戒備,提前做出因應措施,並沒有真正發生千禧蟲災難,不過光碟片三雄的獲利與股價表現也開始走下坡。
隨著科技益加進步,智慧型手機興起,一度造就曾經的股王宏達電(2498)股價在2011年飆上1,300元天價。後來宏達電不敵競爭,獲利一落千丈並陷入虧損,今年股價最低僅剩25.4元。其他也曾被市場追捧的飆股如太陽能股王益通(已下櫃),曾創下最高股價1,205元,如今已經下櫃;太陽導電漿大廠碩禾(3691),2010年股價最高來到905元,今年最低跌到70.6元。觸控面板廠蘋概股TPK-KY(3673)2011年股價最高曾來到982元,在2012年失去蘋果(Apple)訂單後,今年股價也一度暴跌到31.7元。
若無法預測高科技趨勢 就切勿在刀口上求勝
當年的高科技產業—電腦、筆電、太陽能⋯⋯等,現在已經不是高科技了;那麼,現在的高科技在10年後還會是高科技嗎?現在的蘋概股,5年後還是蘋概股嗎?玉晶光(3406)未來會像大立光(3008)一樣,股價最高漲到6,075元?還是會像TPK-KY一樣跌到31.7元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存的民生必需消費股,隨著時間和通貨膨脹,獲利與股價會慢慢成長。
我曾參與電子股狂飆的年代,但卻無法全身而退,過程長達4年∼5年之久,期間賺少賠多,資產始終無法累積,最後輸光存款,被迫退出股市。後來貫徹執行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長期存好股的精神,才得以在存股16年 後,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
所以還是老話一句:「投資股票最忌諱買超出能力圈範圍的股票、最忌諱複雜難以預測未來的股票。」如果你沒有能力預測高科技的演變趨勢,就不要想要在刀口上求勝,你必須要穩中求勝。
當然投資沒有絕對,如果你過去10幾年、20幾年都靠買電子股、飆股達到財富自由,那你就繼續做,那代表對你來說是正確的;但如果你經過了10幾年、20幾年,財富還無法累積,還是無法達到財富自由,代表這方法並不適合你,那麼,你不妨換一種方法。
我的營業員,以及一些我熟識的券商主管告訴我,近幾個月證券開戶數量驚人,連續創新高紀錄,表示平常沒有玩股票的人也都進來湊熱鬧了。從過去歷史經驗來看,在2000年科技網路泡沫和2008年金融海嘯高點時,都有出現這種驚人的交易戶數(2020年7月已經高達256萬戶),股市氣氛明顯過熱。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很久沒玩股票的人,或新開戶的投資人進入股市之後,會買哪些股票?就以我自己為例,我剛退伍(1998年)進入股市之後,剛開始買的是台積電(2330)、聯電(2303)、中環、錸德、精碟、智原、思源(已被購併)、敦陽科、鴻名(3021,原名衛道、衛展)、友立資(已下市)⋯⋯等。這些我買過的熱門股中,只有台積電的表現比當年還要好,其他若不是股價狂瀉,就是已經下市櫃(詳見表1)。
而當時卜蜂(1215)、統一(1216)、大統益(1232),中華食(4205,舊名恆義,1999年上櫃)⋯⋯等食品股,股價都很低,才10元左右,卻不受當時投資人青睞,然而現在它們的獲利與股價表現,卻都比我買進當時還要更好。
現在是「1個股市、2個世界」,熱門的電子和生技股,成交金額愈來愈大;另一個世界則是冷門的民生消費股,不受一般人青睞。這些我不熟悉的熱門股,對我來說反而是風險,但對於基本面穩定、短期股價表現欠佳的股票,卻是長期存股族可以把握的機會。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