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結束,許多人對新任美國總統候選人抱持期待,預期中美的緊張關係可能改變。一開始很多人認為大選結果會影響市場,但事實上,伴隨預期充分反映在市場後,影響會持續減少。重要的是,無論誰當選,都不會改變中美戰略競爭的事實,因為美國國會之前幾乎是全票通過有關制衡中國的法案,顯示兩黨的大方向一致,要期望中美重回過去關係是不實際的。
美國仍會持續制衡中國 但做法不會過於極端
唯一的差別在於,總統當選人的執政理念不同,會有風格及具體措施的差異。以拜登(Joe Biden)為例,他是傾向取消關稅,不以關稅作為報復手段,而是透過其他方法進行制衡。畢竟中美兩大經濟體緊密依存,很難完全脫鉤;但美國現在若不對中國進行限制,中國追趕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對中國的制衡不會停止。
舉例來說,中國是全球最大維生素、原料藥及口罩的生產國,儘管美國期望有更多製造業能離開中國、返回美國生產,但實際上這會為兩國帶來極大的經濟成本。再舉另一個例子。本來外界以為,在中美激烈的貿易爭戰中,印度可望成一大受惠國;但沒想到由於印度疫情極為嚴重,許多原本下到印度的訂單,反而回到疫情控制較好、生產能力較高的中國。
單從生產力來看,中國目前的生產能力已領先全球,美國則是在一些相關的技術上領先中國,包括半導體、醫藥、生技和高科技產品等,若美國沒對中國相關產業做出限制,中國的追趕速度會超乎想像。
因此我預估,美國仍會用各種方式限制中國企業發展,但不至於再像對華為這麼極端對待。因為長期下去,這樣的限制將迫使中國積極發展自主產業,以免關鍵技術再被他人箝制;而對美國來說,這不僅是失去一個龐大的市場,還多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對雙方長遠發展最好的,是一個「競合」的關係(Co-competition),對美國而言是比較務實的做法。
至於近期螞蟻集團上市喊停的消息,確實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其實這反映中國政府對金融監管力道加大,對整體產業的健全發展是有必要的,因為監管加強才能降低風險,這也會加速產業汰弱留強的效應。
這幾年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風險,因其體認到很多經濟危機始於金融,也終於金融。所以觀察近幾年中國政府做法可以發現,過去監管重點一直是放在房地產,對互聯網監管力道相對較輕;現在中國政府意識到互聯網金融這一部分的腳步必須跟上,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相關的監管力度跟深度一定會加強。
金融監管、反壟斷法 有利中國產業長遠發展
從長期發展角度來看,這對產業長遠發展並非壞事。達不到監管要求的企業會先被淘汰,留下的優質企業,市場占有率會更大。本來企業發展過程就會面臨各種風險,監管雖然會導致短期的投資熱情降溫,但不會改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例如騰訊和阿里巴巴這些優質企業的潛力甚至還未完全發揮。
至於最近熱議的反壟斷法,相關施行細節雖還有待確認,但2019年1月訂定的《電子商務法》已有類似規範,當時的產業並未因此受到衝擊;相反地,消費者還因可用較低價格得到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導致對這些平台的黏著度更高,所以我們不認為新規會迫使消費者轉換平台。再者,隨著內需經濟對中國發展日益重要,預期中國政府仍需要這些互聯網龍頭扮演關鍵角色。
{DS}
至於許多人常會關心港股還是中國A股比較強?我認為,在陸港股兩市互通之後,內地投資人可以買港股,港股投資人也可投資A股,兩地市場會相互驅動。因此對於主動式的投資人來說,重點是發掘估值合理的好公司,而不僅是關注A股或是港股表現較好。
2020年A股表現看似較好,但它的波動相對較大,投資人必須趁市場過度反應時,才能買到上檔空間較大的股票。長期來看,港股表現優於A股,因為港股上市公司多半品質更優,估值較有吸引力。正因兩地市場各有其優缺點,因此投資中國股市的重點,仍在於在對的時機挑到好的股票。
儘管中國2020年GDP成長率預期在2.5%~2.7%,比不上中國往年增速,但相對全球其他國家為負成長下,中國經濟表現仍是很好的。加上預期2021年企業(不含金融)獲利可望成長逾2成(詳見圖1),2021年第1季GDP在2020年基期偏低下,也可望有雙位數增長(詳見圖2),因此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仍是樂觀。
2020年股市雖出現一波大漲,但估值跟過去10年差不多,沒有過熱的疑慮。以目前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有很長的道路,所以投資中國股市應是場馬拉松,而不是短線的百米賽,如此才能真正掌握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價值。
延伸閱讀
▶全球資金熱潮助攻 帶動陸股牛市再起
▶疫情一旦結束 看好中、美股市表現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