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一談到退休投資,直覺便是「拉高債券部位」,然而,隨著人們壽命延長,過去被奉為準則的建議,像是「年紀愈大愈要保守」,未必真正可靠。專家表示,退休最大的威脅並不是市場波動,而是「人在,錢卻先花完」。若以「降低波動」為唯一目標過度提高債券比重,不但無法有效提升安全性,反而可能讓資產在長期對抗通膨與長壽風險時力不從心,加速退休金提前見底。
只依賴債券維持退休生活,近4成機率無法撐到最後
根據2025年出爐的最新研究《超愈現狀:對生命週期投資建議的批判性評估》(Beyond the Status Quo: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Lifecycle Investment Advice),在100萬種退休情境中,以債券為主的配置,有高達39%的人可能在過世前就用光資產;「股6債4」的配置策略、或購入目標日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也有約2成機率到最後會出現資金不足的窘境(詳見表1)。
專家指出,許多人認為債券是防禦型投資工具、價格波動小,投資債券比較穩當,因此退休後會大幅提高債券配置,甚至把退休金全押在債券商品,但這其實是最大迷思,因為真正會侵蝕退休生活的並非市場震盪,而是資產長期無法抵禦通膨、購買力逐年下滑。
以美股+全球股市,兼顧抗通膨、降風險
那麼,該如何調整退休投資策略?專家認為,要讓退休金不虞匱乏,關鍵不是一味降低波動,而是藉由投資不同股市的分散效果,建立能與時間與通膨應對的資產實力,比如在美國市場及全球市場中進行廣泛布局。從表1可知,若將資金分散布局美股及全球股市,提前用完資金的機率僅約7%,這是因為:投資股票雖看似風險較高,但企業的獲利成長,有助於維持長期購買力。
根據彭博資料回測顯示,各類債券在過去20年的平均年化報酬僅約2.8%~6.6%,而全球股票有9.4%、美股11.2%、台股則達12.7%,股票回報遠遠超愈債券。
專家表示,美股與全球股市的相關性不高,當美國走弱時,其他市場往往仍具亮點,能在不同景氣循環中,提供多元成長動能。因此,考量到打敗通膨及分散風險,專家建議以這種跨市場的全球化分散,來替代單純依賴債券的投資策略,以便降低退休資產的長期風險。
延伸閱讀
追求超額報酬選主動式ETF?專家:修正時被動式ETF較具支撐力,不必二擇一
想買年金險創造現金流,年金險有3種,我該選哪一種?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