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三桶金」概念的提出?這和退休這趟旅程中遇到最差的海象—「報酬順序風險(Sequence of Returns Risk)」有關。
才上船還沒就定位便出現的大風暴:報酬順序風險
什麼是「報酬順序風險」呢?
報酬順序風險指的是:在資產提領期間(例如退休後),投資報酬率的出現順序,對最終資產能否長久支撐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假設:
● 閒人先生在2008年1月退休,他的退休金是1,000萬元。
● 退休第一年是用4%來做退休消費,也就是40萬元,後續年度就看主計處公布的前一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來提高消費,確保生活品質可以維持實質上都有4%。
閒人先生退休這時候,正好遇上股市很不順的幾年:
2008年金融海嘯,那一年市值型ETF 0050(元大台灣50)報酬率是-43.2%,2008年底他的退休金只剩下545萬元。
2009年,股市大幅翻正,那年0050的報酬率是75%,2010年又漲了13%,扣掉生活消費後,他的退休金回升到950萬元。
但不走運的是,2011年美國借錢太多,爆發債務上限危機,長期公債信用評等被降級,加上歐債危機,0050又跌了15.8%,年底時退休金又下降到剩下765萬元。萬一再跌下去,提早燒光退休金的風險就出現了。
雖然股市長期向上,只要能長期投資,再回來的機率是高的,但萬一剛退休就遭遇這樣的狀況,往往會讓人不理性跳船,再也不敢投資股票。對一個準備靠退休金理財過退休生活的人來說,海上風暴大魔王就是報酬順序風險:一退休就遇上股市下跌。
然而,人的運勢難以預料。假設閒人先生堅持相信後續市場將走升, 即使在2022年,新冠疫情後的通貨膨脹導致股債雙跌、0050當年虧損22.4%,到了2024年底,他的退休金仍會成長至2,538萬元。雖然這主要是因為 2024 年單年度大漲48.7% 的結果,但即使只看到2023 年,資產也已回升至1,756萬元。
許多人認為市值型投資波動過大,寧願選擇感覺較穩定的高股息ETF。然而,2008年元大高股息(0056)曾重挫48.2%,雖然之後逐步回升, 但第一年退休金就只剩下497萬元,跌幅其實比0050還慘。
因此,即便是高股息投資,也不能將其視為「安全資產」。
如果假設,另有一位同名同姓的閒人先生比較幸運,他是在更早的2004年退休,那時0050甫上市不久,他退休頭幾年股市狀況不錯,經過2004~2007年股市上漲幾年,即便到2008年遇到股市腰斬,他的資產在2009年又會回到1,200萬,比他剛退休時的1,000萬還要多。
從兩個閒人先生的例子中,可以看到3個要點:
①退休初期的市場表現,對資產壽命影響極大:
● 如果前幾年遇到大幅下跌(負報酬),你的資產基數會被削減,再加上持續提領,後續即便市場回升,資產可能也難以快速恢復原有規模。
● 相反的,如果前幾年先遇到大漲(正報酬),資產基數變大,即使之後遇到下跌,也更有緩衝空間。
{DS}
②在退休初期,應透過資產配置與避險策略降低暴露於市場大跌的風險,例如:保留1~2年的生活費於低風險資產(現金、短期債券)。
③分散投資,避免單一資產類別重挫影響全局。
投資報酬率好壞的順序,會大幅影響退休金是不是可以撐到老的可能性。一般來說,要特別小心的觀察期是退休前的5年到退休後10年內。
那要怎麼避免或降低「報酬順序風險」呢?我的答案是「三桶金」。
股債配置像廢話,卻很有道理
以下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之父、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說過的一段話:「如果股市大幅上漲而我未能參與其中,或是股市大幅下跌而我完全參與其中,我可以想像自己會有多傷心。為了盡量降低未來後悔的機會,我選擇將資產以50/50比例配置在債券和股票上。」
以第一位閒人先生為例,雖然他若能撐過波動,到2024年投資0050的退休金已成長至2,538萬元,但要達成這樣的成績,他必須先挺過2008至2011年那段市場如瘋狗浪般起伏的嚴峻考驗。
馬可維茲強調,債券具有分散股票投資風險的重要作用;在我退休後, 股債配置這個策略雖屢次被質疑甚至唱衰,但事實上債券種類繁多,關於債券的詳細說明,後面會再進一步分享。
從傳統資產配置到三桶金
我在退休初期採用馬可維茲所提倡的傳統股債配置,這是一種「一鍋到底」的長期投資策略。當市場波動導致資產比例改變時,需要定期「再平衡」(後面會詳細說明),這種方式簡單且容易執行。
傳統股債配置本身並無不好,只是隨著時間推移,我發現自己面對市場波動時,心理承受力變得比較弱。
退休時我才49歲,出於對「報酬順序風險」的擔憂,初期只投入30%的資金,之後逐步增加。寫這本書時,業已退休八年,快要邁入60歲,此刻約有60%的退休金投入股票。我才意識到,自己仍處於退休後前10年的「報酬順序風險」高風險期。
2025年4月,當川普的關稅戰急速引發全球股災,整個世界彷彿瀰漫著「秩序即將改變」的不安氛圍。即使對股債配置有信心,我仍忍不住思考: 「如果川普連任,那八年後我會是幾歲?」、「若投資在這八年內持續低迷, 我的心情會怎麼樣?」
幸好就在這之前,我依照「三桶金法」,整理了退休後因多年累積而逐漸混亂的帳戶,並以此配置,成功安然度過這次股災。
退休後,我常閱讀美國金融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的文章,個人理財總監克莉絲丁.賓士(Christine Benz)的觀點,讓我受益良多。她經常在晨星的專欄中,撰寫關於三桶金法的文章。所謂的三桶金,是將資金依照時間和用途劃分為三個部分:
● 短期桶(1~2年生活預備金)
這部分資金以現金或低風險工具存放,確保退休初期幾年內的生活費用已備妥,不必因市場低迷而賤價賣出股票或其他風險資產,減少資產因市場大跌而縮水的影響。
● 中期桶(3~10年穩健投資)
以較穩健的債券或混合型基金為主,提供穩定收益並兼具一定成長性, 做為資產的緩衝區,能在市場波動中減少總資產價值的劇烈起伏。
● 長期桶(11年以上高成長資產)
投資於股票等高風險高報酬資產,專注長期抗通膨和資產成長,因為這部分資金不會在短期內動用,能夠承受短期波動並享受長期市場成長帶來的回報。
三桶金法並非全盤推翻傳統股債配置,本質上仍屬資產配置策略,只是將同樣的資產依照時間和用途重新分配,猶如設立三個心理帳戶:一桶保障日常安心,一桶負責中期穩健,一桶追求長期成長。這樣的安排,讓擔心「現金流」的退休族,在心理上更加踏實和有安全感。
延伸閱讀
不工作之後,錢從哪裡來?過來人分享:5種現金流最安全
投資大盤指數ETF的3個理由!退休達人公開真心話:贏過90%投資人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