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人在收到股利時,總會感受到一陣驚喜與喜悅,彷彿是「從天而降的禮物」。然而,您是否曾發現,這筆「意外之財」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甚至不知不覺就花光了呢?其實這是「心理帳戶」在作祟。
根據行為經濟學大師理察.塞勒的理論,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有一本心理帳簿,就像企業用的會計帳簿般,金錢的來源或消費計畫的差異,會讓每筆錢被賦予不同的價值。即便是金額相同,若這筆錢是辛苦工作賺來的薪水收入,人們通常會將其視為須精打細算的「省著花帳戶」;但若是發票中獎、所得稅退稅、三節獎金或特別獎金等「意外之財」,則容易被歸類在「任意花帳戶」,進而容易被揮霍。而股利收入常被投資者視為「意外之財」,也可能面臨同樣的衝動消費風險。
要避免陷入心理帳戶的陷阱,讓股利收入能被更理性地運用,可遵循3大原則,從心態到實務層面,重新看待股利配置。
原則一:猶豫策略-讓股利從「意外之財」變身「珍貴資產」
當收到股利或任何意外之財時,心中的「會計帳簿」可能會不斷鼓吹立刻將它花掉,導致衝動消費。為避免這種情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猶豫策略」。請不要立刻花掉這筆錢,建議將它至少放置一個月以上。即使只是短暫的放置,這筆錢的身分也會從可隨意揮霍的「任意花帳戶」轉變為須精打細算的「省著花帳戶」。
原則二:資產分散策略──打造更有彈性的財務防線
別讓股利成為衝動消費的燃料,該想辦法將股利轉化為你財務系統的潤滑劑。收到股利後,最理性的做法,就是依照你的個人財務目標,進行資產分散策略,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帳戶:
1. 安全帳戶:如緊急預備金,用於意外支出或失業備援,建議配置3~6個月的生活費。
2. 成長帳戶:投資於基金、ETF、外國債、股票等工具,提升資產報酬率。
3. 償債帳戶:若仍有信用卡、學貸或房貸等債務,可將部分股利挹注其中,降低利息負擔。
4. 儲蓄帳戶:短中長期目標(如旅遊、進修、子女教育金、購屋自備款、退休傳承之保險規劃)的理想資金池。
5. 犒賞帳戶:專門用來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小確幸預算,例如吃大餐、購物、旅遊。
這種分類式管理,有助於打破「一筆錢亂花到底」的慣性,將股利從模糊的金流,轉化為有目標、有計畫的資產。
原則三:好好運用雪球理論-─讓股利滾成你想要的樣子
放在成長帳戶裡的股利,如果只是單純存起來,將錯失進一步增值的機會;應該將其規劃至更有成長潛力的去處,例如精選基金、具潛力的 ETF (精選基金/ETF ),或具評等保障的海外債券,不僅可望提高資產累積效率,也能啟動「滾雪球式」的複利循環:找到夠濕的雪,以及用夠長的坡道,慢慢將這顆雪球,滾出你想要的樣子。
每個人心中的會計帳簿會根據金錢來源的不同,賦予金錢不同的評價。其實「不論金錢的來源如何,都要找到明智的用錢方法」。無論手中的錢財金額多寡,重點都在於要「寶貴地對待」,才能更充滿底氣地生活著。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