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子女有財務需求的時候,到底該不該幫忙?如何在愛與責任之間找到平衡?我認為「父母的財務能力」和「子女的孝順程度」是兩個最關鍵的考量因素,只是父母的財務能力是現實,孝順與否則是父母的主觀感受,但父母有權力根據這兩項因素做出決定,對此我提出4個決策情境:
1.父母財務寬裕,子女孝順:一定幫忙
當父母的財務狀況良好,生活過得舒適穩定,子女平時對父母孝順且關心,這時候父母幫忙是理所當然的。這不僅是愛的表現,也是一種對於良好親子關係的回應。父母的支持能幫助子女達成人生目標,讓他們走得更順遂,而這分關愛也會讓子女更加珍惜與回報。
例如子女需要買房的頭期款,或是有意進修提升自己,父母適度的支援能減輕他們的壓力,讓他們專注在更重要的目標上。對於孝順的子女而言,這樣的幫助也會轉化成對父母更深的關懷與感謝。
2.父母財務平平,子女不孝順:當然不幫
當父母的財務只能維持基本生活,子女對家庭缺乏關心,甚至表現出冷漠或不尊重的態度,這時候父母不應該勉強自己提供援助。幫助子女應建立在「愛」與「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非父母單方面的付出。
3.父母財務平平,子女孝順:有條件地幫忙
若父母自身的財務並不寬裕,但子女平時對父母體貼、孝順,父母可以考慮「有條件地提供支援」。像是設定清楚的幫助程度,不能影響父母自己的生活品質,至於獲得支援後的使用計畫以及未來的回報方式,可以透過溝通彼此共同討論。例如子女想要創業,父母可以提供部分資金,並以「小額投資」的方式參與,既給予幫助,也能讓子女學會財務責任。
4.父母財務寬裕,子女不孝順:不幫,或有條件地幫忙
當父母的財務狀況良好,但子女表現出冷漠、不孝順,這時候父母可以選擇不提供幫助,或是設立特定條件後再考慮支援。這樣做可以讓子女明白:愛與支持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建立在互相關懷與尊重之上。
至於該如何在財務上給予子女幫助?我認為可以運用「分段援助」的方式來測試援助效果,例如預計未來會給孩子300萬元,在此時提早先給他30萬元,測試子女的財務規畫能力,畢竟一次性給出全額資金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為了避免資源被濫用,也讓子女展示自己的財務規畫能力,可以採取「分階段援助」的方式。
三步驟「分段援助」測試法
▼第一步:提供試驗金額
跟子女說明這筆錢的目的是「試驗金」,讓他們嘗試規畫如何使用,並給予一段時間進行實踐。與子女約定簡單的觀察期(半年或一年),再讓他們展示成果。
▼第二步:定期檢視與跟進
著重觀察這筆錢是否用在合理的地方?子女是否有計畫性地使用?如果他們用於存款、自我提升或其他長期計畫,這些正向的結果顯示出負責任的態度,可以考慮進一步提供援助,或是適合的贈與計畫。如果這段時間,出現了無計畫的揮霍或是浪費,則需進行更進一步的溝通。
▼第三步:根據結果決定後續支援
正面表現:若子女展示良好的財務管理能力與成果,父母可以考慮進一步提供剩餘的支援,或是適合的贈與計畫。
負面表現:若子女未善加利用這筆資金,可以暫停或縮減後續援助,並讓他們理解財務責任的重要性。
是否要幫助子女的財務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但父母可以根據雙方的狀況進行理性判斷。對於有能力、有需要的子女,父母的幫助是愛的延續;但愛的給予也需要智慧,透過「分階段援助」,父母可以在表達關愛的同時教育子女學會財務責任,讓他們成為更成熟、獨立的人。這樣的做法既保護了父母自身的財務安全,也給予子女成長的機會,實現家庭成員間的雙贏。
延伸閱讀
夫妻胼手胝足打下江山,小孩卻只想提早繼承遺產...從一個故事看養出躺平族,該如何規畫遺產?
如何確保退休現金流穩定?善用3種工具,每月現金流至少2萬元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