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忘記是小四還是小五,終於寫到了「我的夢想」這一題。

當時我對這個題目有些意見,剛好班上又有喜歡的女孩,我想當她的面趁機帥一波,於是鼓起勇氣舉手跟老師說,我想換題目。

「你想換成什麼?」

「我想換成『我的目標』。」

「那目標跟夢想有什麼差別?」

我早料到會被這樣問,於是看著喜歡的女孩,自信爆棚地說出下面這句:「目標有形狀,夢想沒有形狀,而我比較喜歡有形狀的東西。」

老師看著我,以一種類似惜才的眼神點點頭,然後說:「講得很好,大家鼓鼓掌,你可以寫我的目標,全班只有你有這項特權。然後再補1篇我的夢想,下課交過來。對了,你還剩一節半。」

靠北。

全班爆出幸災樂禍的笑聲,甚至還能隱約聽到活該這2個字,但我終於達成了目標,因為女孩也跟著笑了。至於我的夢想,是和她一起參加畢業旅行,可惜升上小六那年我因故轉學,那堂作文課依舊在我腦海,夢想則被留在綠色方格裡。

從此之後,我的人生只有目標,沒有夢想。

這不是世界末日,只是在陌生的環境,我必須規畫好生活的進度,什麼時候該記熟同學的名字、學業成績應該要在什麼位置、多久回去找同學敘舊一次,這些都是我的目標。

踏進新校園那一刻起,我變成有點務實的孩子,眼前沒有教室,只有等著被打勾的空格。

但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設定合理的目標,然後盡全力投入,反倒符合我的體質,會讓我有種人生正在推進的感覺。它們是我上下樓的扶手,地道裡的探照燈,這就是我面對未來的指南,克服焦慮的方法,而這個方法,一路跟著我到現在。

人生,沒有夢想也沒關係

因此每當有案主問我,如果人生沒有夢想該怎麼辦時,我都會搬出這段往事,然後告訴他們沒關係,我也沒有夢想,我只有目標,目標是人生的輪軸,我只要能確認人生正在往前就很安心了。

這個說法,案主通常都會買單(然後順道追問女孩的後續),一直到最近,我才在蔡康永的書中,找到了更貼切的回應。

他說,沒有夢想,應該更接近現實中的「好好活著」。

人活著會有各種情緒與感受,這些感受不用花錢,好好體會,是最划算,也最方便去感受到自己正在活著的方法。

有夢想很好,對某些人而言,它會是強烈的推力。然而比起追逐夢想的能力,平常就能感受到正在活著的感受力,會更靠近我們的人生。如果生活已夠我們忙,酸甜苦辣已夠豐盛,就不需要太過在意夢想這樣的調味料。

所以,沒有夢想也沒關係,因為能感受到活著,比夢想更實際。

這篇只有短短3頁,卻讓我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那個從12歲開始訂目標的小嫩咖,經過了30年,終於收到肯定的眼神。

原來每次走向目標時,我都在好好活著,膝蓋的傷疤、眼角的淚痕、身後的掌聲、遙遠的耳語,這些都是無法複製的體驗。

人的獨特性,並非來自夢想的設定,而是體驗的組型,那是默默累積,細細堆疊的成品。

新的一年,沒有夢想也沒關係,只要能全力投入自己在意的事,然後好好活著,這樣就很棒了。

本文獲「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博愛座再掀風波!只有老弱婦孺、外顯殘疾才能使用?從日本「優先席」差異看見社會善意
幸福是追求更快樂嗎?《更快樂的選擇》給我的人生體悟:其實你只需要「好好存在」就好
工作好迷惘,該用什麼心態面對老闆、下屬和公司?《被討厭的勇氣》帶我的3大職場省思

小檔案_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現為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執業年資逾十年,著有《人生障礙俱樂部》一書,擅於說書勝於說教。

臉書粉絲專頁: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