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這4個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據說最早出現在1992年。源自於《跟錢好好相處:幸福的關鍵,是找到金錢與人生的平衡點》這本書,無論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及早退休),還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財務自由)都是常作為理財書籍討論的話題。
我認為「投資理財」及「財務配置」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根據《富爸爸,窮爸爸》對財務自由的定義和說法,就是「被動收入」大於「支出」,所得替代率大於100%,即便無須工作,卻能到達「錢愈花愈多」的狀況,這才算真正進入「財務自由」的模式。
量化預計花費,算出退休時間
我曾在《存股輕鬆學2》書中提到,最初對退休的生活型態和想像非常單純,當時看完田臨斌(老黑)的《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也期待在退休時和老黑一樣不用為經濟煩惱。於是先計算每月的基本開銷,來抓自己如果要維持最基本生活水準,每個月需要多少錢來供應生活?
當時列出來的答案是:每月只需3萬元,就足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銷。由此反推1年只需達到36萬元的現金流,就達到退休的門檻,有了這個目標(36萬),將退休生活的花費全部數據化,這樣就能以理性的方式去估算出距離自己可以退休的時間。
若以投資報酬率6%計算,代表擁有60萬元的資產就可以退休了。
簡單算式:600萬元×6%=36萬元。最初只是先假設退休金需要600萬元,預計20年後退休,這樣反推每年至少存30萬元,換言之1個月就要存2萬5,000元。
年老後的花錢速度比退休前更快
這些年,因陪伴母親的緣故,讓我深刻體認到,自己當初設定退休後的3萬元生活費實在過於保守。原本以為老了不太需要花到大錢,卻沒想到這幾年長輩進出醫院的頻率與花費,比實際預估的多更多。
退休的準備開銷
(A)基本生活開銷1年保守估算36萬元。
(B)休閒娛樂5,000元、健身房運動1,000元、旅遊5,000元、交際費3,000元,保健食品、醫藥費6,000元等,加總每月估計為2萬元,1年就是24萬元。
A+B的結果,1年要準備60萬元的退休金。
有一回長輩不小心發生車禍,造成肩膀骨折的情況,如果按2、30年前的醫療品質,肩膀骨折少說住院1、2個禮拜。在醫療品質進步的同時,自費項目跟著增加,那時醫生建議自費,傷口小,醫療材料好,有利於術後修復。
就這樣,這些年長輩只要動個手術,1次自費5、6萬是非常基本的開銷,有鑑於此,完全打破我對醫療花費的觀念,發覺年老後的花錢速度真的比退休前更快,想要擁有好點的醫療品質,退休金自然得多準備些。
假設退休金需要1,000萬元,預計20年後退休,以2方案計算。
方案1是僅存錢,無投資,投資報酬率為零,換算下來每年需投入50萬元,換言之每月要存約4萬2,000元。
方案2是將錢存入每年投資報酬率6%的標的,條件同樣是退休時需要1,000萬元,預計20年後退休,換算下來每年需投入約26萬元,換言之每月要存約2萬2,000元,詳細可參考以下算式。
方案1.僅存錢,無投資,投資報酬率0%
退休年齡目標:20年後退休
退休金目標:1,000萬
每月需存下:4萬2,000元
算式》10,000,000÷(20×12)=41,666.67
方案2.存入投資報酬率6%的標的
退休年齡目標:20年後退休
退休金目標:1,000萬
年收益率6%,每月利率:6%÷12=0.005
每月需存下:2萬2,000元
算式》10,000,000×0.005=50,000
(1+0.005)240–1=2.3102
50,000÷2.3102=21,641
延伸閱讀
親人離世,家人卻為小錢爭吵...一個真實人生體悟:要突破僵局,理財規畫得趁早
雙薪家庭月收35萬竟還要20年才能退休?4個關鍵因素,決定能否提早退休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