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常看到討論如果要退休的話,要準備多少錢才夠?這一類新聞標題很吸睛,可是講的金額都差很多,台灣即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看到中國信託發表「2024台灣家庭理財世代退休大調查」,觀察發現國人預期百歲退休金需準備約新台幣1,427萬元,通膨議題也影響到60世代的受訪者,認為百歲人生需要2,500萬元退休金的比率達20%創新高。同時也有別家銀行或市調機構,得到的答案是準備1,128萬元或者是800萬元等...。

為什麼退休金估算數值差異甚大?

之所以會產生這麼大的誤差值,主因有3個:

原因1》幾歲退休準備金大不同,50歲、60歲還是70歲?

之前曾提過,對一個65歲的年長者來說,中了一張樂透800萬元,扣完稅還可以有640萬元,這確實可以過滿好的退休生活。

如果換成了一位30歲的年輕人中獎,雖然也是非常值得開心慶祝,卻不能因此就不工作,直接退休(在沒有家產的情況下)。

因此我們在看這類退休報告或新聞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留意是用「幾歲人」去估算,否則就沒有意義了。

原因2》是否低估了通膨數字,甚至根本沒算入?

就像以前上一代長輩常跟我說,如果60歲有個300萬元,這樣就可以退休養老了。事實上現在已經很少人會這樣覺得,因為新台幣300萬元在2024年的此刻,真的很薄。

以台北市平面停車位來說,大安、信義、中正、松山區這蛋黃4區就不談,以內湖區為例,一個車位就是250萬元或300萬元,而且因為台灣人平均財富增加中,買車、換車的人愈來愈多,將來車位只會愈來愈成為稀缺財。

由此可推論,在計算退休金需要多少的時候,不能只用一個「定值」去算,要加上通膨每年約3%~4%的基準去推算,這才不會到老年時才驚覺年輕時怎這麼糊塗。

原因3》國人依賴儲蓄定存當投資工具的比率仍然很高

根據中國信託這份報告,可分散投資風險又能穩定配息的ETF工具,有42.4%的人使用,今年一舉超越儲蓄險,緊追在股票(66.9%)、儲蓄定存(62.9%)後,躋身前3大青睞投資工具,尤其年輕族群更是每2人中即有1人正在進行ETF投資。

傳統的儲蓄定存在年輕人眼中已經被淘汰,但目前中老年人還是非常仰賴這項工具,定存不是不好,而是「比重太高不好」、「長年放著不好」。

我們家庭生活總要緊急預備金,但不需要把全部資產都放在定存,又或者1年、2年後要準備結婚買房,當然可以先把頭期款定存放著不要動,之後就可以拿來買房成家,最怕的就是有人放10年,20年,這購買力就嚴重被侵蝕,自然晚年會有種「此生不知在忙什麼」的感覺?

以前人總希望長壽,活到85歲、90歲真是太好了,現代人卻要煩惱「萬一不小心活太久」怎麼辦?

其實更精準來說,是「錢不夠的人」才擔心活太久,如果是資產階級的人當然要活愈久愈好,因為懂得投資理財的人,可以讓通膨與時間幫我們累加財富,生活可以愈過愈好,更能享受未來世界進步成果,這時候生活品質的提升才有意義。如果是年輕時稍微薪資提高了些就想購物,那生活品質提升就是一場災難。

假如能先自律的面對生活的每一天,那成為中產階級後自然就比較好過日子,在2020年疫情後,家庭理財課題有做好的人,自然就上去了,即便是中產階級也在M型化,當自己收入明明有增加,卻覺得生活怎麼不太好過,這時候就要有警覺了,是哪邊開銷變大?記帳就派上用場,可清楚知道現金流向跑去哪。

曾有朋友嘲諷「記帳又不能賺錢?有屁用。」當下非常驚訝,同樣都是人,竟然有這麼大的認知差異,那「記帳也不會虧錢,為什麼不試試看?」

讓自己有抗通膨的觀念,腦海中不能有維持現狀的想法,因為10年後的100萬元,只會是現在的70萬元左右。

時間過太快了,快到讓人不知所措,一轉眼竟然就步入40歲或50歲,能準備退休金的時間就愈來愈短,不要假設自己70歲就會離開人間,人均壽命每年都在延長,把估算的數字抓在85歲~90歲會比較好。

不要輕信坊間那些宣稱30歲、28歲就退休,甚至25歲、21歲就退休的投資理財書,其中有多少的文字遊戲跟陷阱,出社會的人應該要有能力參透才是。

祝大家工作順心,美好的一天,謝謝你們常常來閱讀平實中性的文字專欄,大家都要過得愈來愈好,擴展新的視野。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再不追夢就來不及了?人到中年辭職追夢好嗎?離開職場前,5件事得先想透徹
年老時開銷必定減少、不用準備很多錢就能退休?一文點破背後的2大理財盲點
500萬、1000萬...要準備多少錢才能安心退休?退休規畫的4盲點最易被忽略

作者簡介_畢德歐夫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著有:《我在計程車上看到的財富風景:往上翻身與向下墜落的關鍵瞬間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