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亞曼達是位積極進取的事業女強人,她和男友出了問題,因而來求助心理治療師,希望能立刻解決這件事。「我們去參加派對的那整個晚上,他都沒有看我或跟我講話,從頭到尾都窩在一個舒適的小角落,和一個梅西百貨化妝品專櫃的小姐調情。他以為自己是活在哪個世界啊?難道我會在他那麼做之後放過他嗎?」她輕蔑的說。

我努力維持臉上的微笑:「雖然我可以幫助你,但幫助方式不會是讓你掌控其他人...我們晚點再回來討論這個話題吧。請你繼續描述派對那天的後續發展。」

離開派對後,亞曼達在回家的車程上狠狠訓斥了布萊克一頓,彷彿布萊克是個身分低微的僕人。不過,這次布萊克沒有順從亞曼達,而是禮貌的對她提出反駁:「對我來說,參加這種無聊的派對已經是一種犧牲了。我會參加派對,只不過是因為你喜歡我出席而已。我們交往至今,這是我第一次脫離你的掌控,享受了一段不錯的時光,不過是這樣而已,你何需用這麼誇張的態度怪罪我?」

亞曼達大吃一驚。兩人在餘下的車程中沉默不語,不過亞曼達其實怒火中燒。她一次又一次的回想布萊克的差勁態度。就像跳針的唱片一樣,她不斷告訴自己,我在這個高壓的產業中,冒險犯難的為我們兩人打造一家公司,他就不能在這晚的活動上,讓我覺得自己像個女人就好嗎?接著,她開始幻想復仇的場景,想像自己和認識的《GQ》雜誌模特兒出軌,報復布萊克。等兩人到家時,她已經累壞了,但這些想法仍在繼續冒出。

她整晚沒睡,心中的想法宛如萬馬奔騰。

到了早上,布萊克盡了最大的努力緩和氣氛。他把早餐端到床上給亞曼達,給她一個驚喜,還送她剛摘下的鮮花。但亞曼達不願接受,不但不願意和布萊克說話,甚至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前一晚的憤恨念頭變得更強烈了。亞曼達現在憤恨的還包括了他的一系列缺點,連他清喉嚨的輕微聲響也涵蓋在內。這些想法開始對她產生生理上的影響:「只要他靠近我,我就會起雞皮疙瘩。光是和他待在同一個房間我都無法忍受。」

「你以前和其他男友是否遇過這種極端的狀況呢?」我問。

她抬眼看向我:「只有在他們罪有應得的時候才會這樣。」

「這種事多常發生呢?」

亞曼達突然嚎啕大哭。原來她的每一段關係都是這樣結束的。對方會做出某件令她勃然大怒的事情,就像布萊克一樣。

亞曼達所陷入的心理狀態還有其他版本。她的表現是退縮,而有的人是會爆發,或者啟動攻擊模式。不過這些行為的主要問題都相同:你在傷痛與憤怒中陷得太深,以致無法前進。

只要遇上某個特定的刺激,每個人都有可能會陷入這種狀態,就連自詡冷靜理性的人也一樣。觸發這種狀態的有可能是與你很親近的人,他只要一個眼神或否定的語調就能傷害到你。不過,觸發這種狀態的也可能是鄰居震天價響的音樂或朋友的政治觀點。

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作「迷宮」。之所以叫做迷宮,是因為你陷得愈深,就會愈難逃脫。「虧待」你的那個人會變成你的執念。就好像他們搬進了你的腦袋裡,你怎麼趕也趕不走,你只能詛咒他們、找他們爭吵怒罵、擬定復仇計畫。在這種狀態下,那個對象會變成你的監獄看守人,把你困在自己重複想法的迷宮中。

迷宮不只會損害你與他人的關係,也會損害你與生命的關係。

一旦你進入迷宮,生命就會忽視你的存在。

人們犯下的多數錯誤並不會帶來長遠的損害,尤其如果你能放下最初的傷害,就能立刻在人生中前行。但你往往不會這麼做,反之,你沉迷於他人對你做的錯事。因此,你也就拒絕了你自己的未來。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有些人在成年後仍怪罪父母毀掉了她的人生。她在許久之前走入了迷宮,再也沒有出來過,為自己提供了方便的藉口,可以放棄所有困難的事。她寫不了書,是因為她的父母從不認可她的才華;她拒絕約會時,將自己的膽怯性格歸咎於漠不關心的父親。

身為心理治療師,我曾見證過許多迷宮帶來的損害;人們浪費無數時間、失去寶貴的機會、錯過了原可以無比充實的生活。

沒有百分百公平的世界

為什麼離開迷宮這麼困難呢?

我們之所以會困在迷宮內,是因為人類普遍期待這個世界能公平的對待我們。這是個令人懷念的幼稚假設——「只要我做好事,這個世界就會對我好」。我們不該如此天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違反這個假設,有的人在高速公路上被超車,有的人則被顧客粗魯對待。儘管我們每天都在見證這些壓倒性的證據,但我們仍緊抓著這種幼稚的觀點不放。

只要你還在堅持生命應該公平的對待你,你就會在其他人虧待你時,要求正義的天平立刻還你公道。你會固執己見,一步也不退讓,直到討回公道為止。這就是為什麼迷宮總是會包含復仇或恢復原狀的幻想。你正在徒勞的執著於恢復這個世界的公平正義。

多數時候,你其實不會注意到自己期待他人公平的對待你,但這個期待一直都在你心底。

這也就代表著,你時時刻刻都站在迷宮的入口前,做好了被吞噬的最佳事前準備。只要發生了任何不公平的事,在你有時間思考前就會瞬間陷入迷宮,再也逃不出去。

延伸閱讀
稍有不如意就焦慮浮躁,忍不住想發脾氣...學會用4技巧調節情緒,不再為小事抓狂
職場交鋒沒控制好情緒,小心從受害者變加害人...職場專家:不理性的反應會給對方趁虛而入的機會

書籍簡介_逆轉無力感的情緒修護工具:結合榮格心理學與情緒行為療法,根除過去傷害、焦慮壓力與不安感,徹底擺脫內心衝突與掙扎人生

作者: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巴瑞.麥可斯(Barry Michels)
譯者:聞翊均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4/01/26

作者簡介_權威心理治療雙雄 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巴瑞.麥可斯(Barry Michels)
【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
畢業於紐約市立學院,在紐約大學取得醫學學位。他曾在紐約的萊克斯島監獄擔任精神科醫師,後於紐約開設私人診所。1982年,他將診所遷到洛杉磯。

他顛覆傳統心理治療,創造結合心理與靈性的「工具」(The Tools)──以結果為導向的心理操作技術,讓受行為、情緒等問題困擾者可以立即做出改變。

2022年Netflix的紀錄片《史塔茲的療癒之道》,由《魔球》、《華爾街之狼》的演員喬納.希爾(Jonah Hill)導演,記錄了史塔茲與他的對話,體現「工具」不只幫助患者,也協助自癒身為治療者的醫師自身。

【巴瑞.麥可斯(Barry Michels)】
畢業於哈佛大學,後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法律學位、在南加州大學取得社工碩士學位。1986年起,在洛杉磯開設心理治療診所。但他始終在找尋能為患者帶來真正自由的心理治療技術,直到他認識了史塔茲,開始與其共同學習和發展「工具」,並與患者一起運用這項新興的心理療癒。

譯者簡介_聞翊均
台南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紙本書籍。現為自由譯者,擅長文學、運動健身、科普翻譯。翻譯過《黑色優勢》、《價格烽火效應》、《亞馬遜貝佐斯的外星人思維法》、《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我只押成長股》等作品。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