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其實挺駭人的!每當我們看到對自己持股不利的新聞時會不會擔驚受怕呢?會擔心應該是很合理的正常反應。別輕易地覺得自己不是正常人喔。
一則安謀(ARM)的新聞是否牽動著聯發科的股價呢?
ARM是一家提供設計架構專利的智財權廠商,ARM賺取的是原始IP的授權費以及IC設計公司以ARM架構設計銷售晶片的權利金。這則新聞被解讀成技術授權公司要來和下游設計公司搶生意了,一般都會認知為上游技術原廠肯定比下游運用技術的公司有著更堅實的技術能力,並且ARM用自家技術設計晶片比聯發科(2454)、高通至少省卻了IP授權費用,成本更具優勢了。這則新聞看來,投資人好像該賣掉聯發科嘍?
有些新聞資訊,投資人可以很確定股價會發生很必然的大漲或大跌,這是一種短期的重新平衡反應。
有些新聞資訊,則不必然會有立即性反應,但可能造成巿場不確定猜測增加,也可能造成股價短中期波動加劇。
上列ARM的新聞是屬於後者,一般投資朋友對IC設計的成本結構、ARM跨入IC設計應用可能會遇到的門檻及兩造在競爭上可能有的優劣...等問題,並不容易掌握與研判。那麼這件事情可能對你持有聯發科的衝擊有多大?你個人亦無從評估!
也難怪老巴(巴菲特不只一次地強調波克夏不去投資他們不了解的行業),那麼聯發科和高通,股價會因此事件而開始走跌嗎?筆者不是業內人士,我也無從作出客觀的判斷!
筆者曾有一段投資聯發科「慘勝」的歷程,藉此課題分享予讀者,並且來探討投資人對新聞資訊適合以什麼樣的態度來消化資訊。
下圖是筆者持有聯發科的對帳單,成本在250元,賣價在382元,持有8年,其間並領息26萬1,000元,卻在匆然之間錯過了聯發科一大段的漲勢,原因為何?
我的聯發科賣出對帳單
時間在2019年年末,中國武漢開始了Covid-19的傳染,事件於2020年初失去了控制。這是全世界經濟體始料未及的事件,當時筆者仍就業中,所屬產業即是手機零組件產業,在2020年2月某一個還充滿冬季寒意的中午,業務小弟弟慌亂地來找我,上氣不接下氣跟我說到:都沒了,所有訂單都沒了(最大手機客戶的訂單,全部取消,其它手機客戶的訂單隨之也在一週內全數取消了)。
聽到消息,慌亂中出脫聯發科
就在那當下,中餐便當也顧不得吃了,我馬上下單把持倉8年的聯發科了結。接下來的那幾天,除了忙碌工作外,也暗自慶幸自己反應快,免去了一場深不見底的損失。可是又怎能料到,在不到3週的時間,美國政府端出了無限QE的政策,接連而來的是全世界央行方向一致的寬鬆政策及一波波的宅經濟需求,將消費性電子產業狂拉了一段,力道之大,一直持續到2022年才見停歇。筆者因為迅速而果斷的錯誤策略,也因此眼巴巴地錯過了聯發科382元到1,215元歷程。
{DS}
後悔和失望都是再所難免的,不過每一次的失誤都應該為投資累積一分智慧。如果我們從事短線交易,一則訊息確實足以撼動整個投資計畫,從獲利領先到鉅額虧損,也極可能是傾刻之間而已。
然而長期投資會遇到上述情境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同一個標的、同一則新聞,並非不適用在長期投資者身上。而是長期投資對個股的定義以及持有的規畫與短期交易是截然不同的。
當黑天鵝突然襲來時,巿場會短暫失序,各類別投資人都容易受傷。然而對持有優質企業的長期投資人而言,就算面臨巨變,擁有「低廉的成本作基礎」以及「持續領息的力量作支持」,更能夠承受帳面損失,熬過黑天鵝事件的侵擾。
面對產業新聞若衝擊到所持個股,該如何應變?
1.投資人對該企業及該資訊能作客觀風險評價時,若研判該事件將對個股造成中長期負面影響,則應適時出脫持股,結束該趟投資計畫。
2.若投資人無從研判客觀訊息時,應多一些觀察並即時搜索專業評價,以評估是否對持股作全部或部分的調節。此時長期投資人可調節的裕度仍然遠勝短期投資人。
3.當投資人已錯失時間,股價已大幅下跌時。此時應檢視長期持有之個股是否仍具備獲利能力並且仍有機會在低谷時持續配息予股東。此時間公司的資產狀態及保留盈餘等能力就是度過危機時期的重要力量了。所以所投資公司家底是否厚實亦是投資人是否拉高投資部位的重要考量。
投資巿場不可能沒有風險,只是風險事件將以何種型式在未可預期的時間到來!投資人更不可能手握現金,等待著不可預知的風險到來。唯有檢視持股,持有營運優質、資產厚實的企業,更是抵禦風險的最佳策略。
以上內容為個人交易實錄,僅供讀者參考及追蹤投資邏輯,不作為任何個股推薦之依據,分享於2023年4月24日。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原文:投資過程中如何面對新聞資訊對股價的干擾,以【2454聯發科】為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