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外甥就讀國小一、二年級時,我發現孩子開始出現「不懂珍惜物品」的行為,例如對於新到手的玩具總是3分鐘熱度,玩一陣子就亂丟;個人的鉛筆、橡皮擦等文具也有類似現象。這應該怎麼辦呢?
舅舅我身為理財作家,覺得這樣不妥,跟他們的媽媽(我妹妹)討論之後,決定聯合所有長輩,調整對孩子的疼愛方式。
調整獎勵
原本我們是這樣做的:由於孩子們大約每1週或每2週會來外公、外婆家玩一天,難得見面,如果孩子行為乖巧或者考試成績好,我們會買獎品獎勵孩子,例如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等。調整後的做法是:我跟孩子的父母與阿公、阿嬤(我爸媽)溝通好,我們一起「不要直接買玩具與文具」,而是透過零用錢與獎學金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慢慢存錢買,具體分為兩大項目,說明如後。
一、日常零用錢發放
每週祖孫見面時,外公、外婆不買東西送孫子,而是改成分別給每人50元以內的零用錢,也就是每人每週最高合計可以領到100元。如果孩子想買玩具?他要拿自己存的零用錢去買,我預期達到以下效果:
1.延遲享樂
讓孩子們體驗「不是你想要的都可以立即得到」,本來他想要200元的玩具、400元的玩具,只要跟長輩開口,一句話就能得到,現在他必須存錢2週、4週才可以買到,被迫延遲享樂。《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有提到,如果你能練習延遲享樂,對你的人生好處多多,無論孩童或成年人都適用。
2.建立正確金錢觀
我希望孩子們認知到「任何文具用品與玩具都是要花錢買的」,以前花大人的錢他們沒感覺,所以隨意亂放,現在讓孩子們花自己的錢去買,期待能提高他們珍惜物品的意識。
二、獎學金發放
前面的日常零用錢是外公、外婆給,這一大項的獎學金由舅舅我來頒發,共計分為兩種。
期中/期末考獎學金》
國小階段的孩子,我採取以下級距式的獎學金:
1.獎學金採單科計算,由於國小一、二年級的期中/期末考只有國語跟數學,所以每人最多有2科的分數可以領獎。
2.給獎標準80分起跳,因為小學低年級考試並不困難,所以我設定基本門檻。
3.100分的獎學金特別高,比前一個級距95分~99分還多了150%,這是要獎賞孩子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最高層級的快樂,這種滿足感與吃零食、玩玩具不同。
官方獎狀與比賽獎金》
由於我們家的孩子個性比較內向害羞,為了鼓勵孩子勇敢參賽、增加生活體驗,我特別設置比賽參加獎,只要報名參加校內競賽就有參賽獎金100元,有得名的話再額外給獎。另外,由於部分私人機構舉辦的比賽人數過少,為了兼顧比例原則,限定官方頒發的獎狀或比賽且校內以上等級才給予獎勵,相關規則如下:
1.校內獎狀:參賽獎100元,如果有得名再加100元,若得第1名則是加300元。
2.縣級獎狀:得名500元,如果得全縣第1名則是1,000元。
3.全國賽獎狀:得名3,000元,若得全國第1名則是1萬元!
獎項規則訂得挺遠大的,不過迄今為止孩子得到的獎狀都還只有校內層級而已,目前他們領到此項的相關獎學金有:學業成績優良獎狀、日常生活表現優良獎狀、閱讀成果優良獎狀、硬筆字比賽前六名、畫畫比賽佳作、數學比賽參加獎等。
成果驗收
實施這套親子理財教育半年後,我觀察孩子們的消費行為,喜歡買文具的大寶,本來是帶去書局就隨便拿,然後家裡到處丟。現在去書局要他拿零用錢買,購買的數量與頻率都減少了。以前二寶、三寶都想買200元、300元的玩具才滿意,現在呢?要他們用自己的錢,每人花50元、60元扭蛋就知足了,玩具支出節省75%!如此看來,似乎有達到我原本預期的目標。除了購買物品的費用大幅降低之外,還獲得其他成果:孩子們比較敢去參加比賽、表現自己,這算是額外的收穫。
總結》想買的要花自己的錢
1.孩子太輕鬆得到的東西他就不懂珍惜,疼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你用給零用錢與獎學金替代直接給獎品,可以適度修正孩子不愛惜物品的行為。
2.想買的玩具、文具需要花自己的錢,有助於節省相關支出,並且讓孩子練習延遲享樂,建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
3.有10多年國小現場教學經驗的太太常跟我分享,對孩子你只要賞罰分明、說到做到,就很好教。感謝我家的阿公與阿嬤都願意配合,全體長輩共同遵守親子理財教育規則。
延伸閱讀
爸媽當年送的豬公撲滿養成一位理財作家!教孩子認識金錢:「這樣做」一舉三得
ETF大PK》006208上市滿10年,與0050績效大評比!買006208,小心「這點」影響報酬率
孩子紅包錢上繳,父母該怎麼處理?放這裡「加倍奉還」,長期報酬率達147%!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