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看到有人討論一個問題:「開源跟節流,哪一個比較重要?」
很多人看投資理財的相關書籍無法解決痛點,關鍵其實不是書中的技術或者是文章看不懂,而是最基本的問題:「本身的月收入根本就不夠用,或者只剩一點點,那投資的效果自然非常小。」
很多人前往股市投資的初衷,是因為覺得薪水太少,所以想在股市撈一些錢,很無奈的是,事與願違,現實情況跟想像總有很大的落差。
記得一位南投的35歲讀者,她自覺過去10多年來對自己可能太過仁慈,沒有讓自己太過辛苦地學更多技能,領3萬元薪水也許20多歲還夠用,但35歲或45歲的時候肯定不夠,尤其如果有家庭,那更是難以想像。
最美好,也是最殘酷的翻身時代
大家之所以會往大城市移動,原因除了就業職缺比較多,更重要的還是「機會」。不管是北、中、南,都有相對應的大城市,很多人會直奔台北,但隨之帶來的後遺症是什麼?被台北的絢爛給迷惑了,唾手可得的奢侈品、一家家裝潢華麗的餐廳,各種藝文活動等,其實這些都沒什麼問題,只不過當自己口袋還不夠深時,就必須要靠強烈的意志力去克服,要不然離鄉背井,每個月從3萬元變成4萬元,但房租、飲食等開銷,其實扣一扣差異不大,也許能多存3,000元~4,000元,但也就這樣了。
也有一批年輕人,從各地到大城市拼命找機會,蒐集資訊,常碰壁也無妨,只要沒有太大損失就好。這跟做股票類似,小虧不要緊,大虧才真的痛。有人正職之外做副業,也有人正職之外再搭配小創業。當同一段時間,你只做1件事,但別人試著做2件事情時,效益就不同了。
當然,現在講的都是普通的職業,才有辦法分心多做別的事情,如果是醫師或竹科爆肝工程師可能就沒辦法,不過他們的收入往往也不錯,要解決的可能就是正確投資觀念的順序問題。
這邊先不聊這類族群,回到一開始所說,全世界都一樣,人群往大城市移動,無非是因為有些職缺在大城市才有,或者是有些行業別的關係,大城市工作機會較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即便是在使用大量網路的時代,卻你我依舊是「人」,我們是有血性的、有感情的,因此能利用不同場合去接觸到本來不太可能會遇見的人。
「開源」跟「節流」兩者都很重要,對中產階級跟中產階級以下的人來說,節流是基本技能。開源可以沒上限,但節流到最後還是有限制的,總不可能真的不吃不喝,也不可能把自己都關在房間不出門,這樣看似省錢,卻也把自己跑到大城市的初衷給消滅了。
投資書,大家看的是高深技術、無腦簡單的策略,最好可以滑鼠隨便點一點,手機點一點就輕鬆獲利,只是想像很美好,現實卻不是這樣,很少人重視最基本的第1步:開源跟節流。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是自己就可以做到的,跟別人無關,一切不過就是「自律」,連這些事都做不好的話,金融市場的詭譎多變更不是這麼容易就可以應付的。
祝大家有美好的一天,工作順心,每個人都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20年前買台積電,令人稱羨?事實卻是賠錢出場…他以過來人經驗點醒:短線很殘酷
高槓桿投資理財,妥當嗎?莫忘雷曼兄弟教訓,他提醒:「市場震盪,看對也會虧大錢!」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