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週期(economic cycle,過去比較熟知的說法是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在商業界與市場中的週期性事件提供很多基礎。經濟成長愈多,公司增加獲利的可能性就愈大,而且股市就會上漲。
經濟預測者與使用經濟預測結果的消費者,通常都會專注在接下來1年到2年的經濟成長率,換句話說,他們擔心的是,在短期經濟週期的上升擺動階段與持續期間所呈現出的經濟成長,以及是否會在下降擺動階段出現連續2季的經濟負成長,因此可以稱為衰退。
這些事情代表的是圍繞著長期成長趨勢的短期波動。由於產生長期趨勢改變的因素很少會在每季或每年出現改變,那為什麼短期改變應該要高度關注?事實上,為什麼這些事情還會發生?為什麼每年的成長率不是平均的數字就好,像是2%?
出生率和生產力往往被視為是獨立、而且幾乎是機械化的變數。出生人數是由生育決定的,產生的原因與發生的機率通常會隨著時間而穩定發展。同樣的,生產力水準的改變,也就是單位勞動產出,主要取決於技術進步與傳播。
換句話說,雖然經濟是由人組成,經濟成長率卻不被認為是高度反映這些人的多寡起伏。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雖然長期趨勢確定潛在經濟成長率,但每年GDP的實際水準卻會相對這個趨勢的影響而改變,很大的程度是因為牽涉到人。
出生率可能會決定工作時數的長期趨勢,但是其他因素可能在短期開始改變。工作意願並不固定,有時候現實狀況會阻礙人們去尋找工作,就像前面強調的,有時候世界大事也會改變消費水準。
最明顯的例子是世界大事有能力創造恐懼,阻礙經濟活動。隨著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破產,刺激房貸危機與金融機構倒閉達到頂峰,使得消費者的購買力、投資人提資金,以及企業建造廠房與增聘勞工都受到阻礙。這些緊縮行為甚至發生在沒有失業的人上面,導致房子被法拍、投資組合市值下降。這些發展迅速影響整體經濟,結果出現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的嚴重衰退。
如果工作的勞工數量和他們賺取的薪資都相對穩定,我們可以預期他們的消費支出也會接近不變,但情況並非如此,因為有個稱為「邊際消費傾向」(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的東西會改變,這是指多賺一元時,會把多少比例的錢用在消費上,而這會使消費波動來得比就業與收入波動更大。因為這個傾向在短期是變動的,所以消費可以不在收入的影響下獨立變化。
受薪階級也許會選擇把高比例的薪水花在消費上,因為:
▲每天的頭條都是利多消息;
▲他們相信選舉的結果預計會有更強的經濟成長、更高的收入或更低的稅負;
▲消費者信貸已經變得更容易取得;
▲資產增值使他們感覺更有錢;或是
▲他們支持的球隊贏得世界棒球大賽。
第4個因素是所謂的「財富效果」(wealth effect),特別值得注意。資產的所有人(1)不太可能藉著賣出自己的股票或房屋來支應消費,而且(2)應該看得出資產價格增加的結果是短暫的,因此沒有一個好理由會改變消費模式。但資產增值往往會使他們產生更多消費。這種現象顯示,消費者行為會促使短期經濟出現變化。
因此,特別重要的是去注意經濟預期能被自我實現的程度,如果人們(和公司)相信未來會很好,他們會消費更多,投資更多,而且未來也會更好,反之亦然。
短期變化的另一個原因與存貨有關。企業可能高估產品在特定時期的需求,因此增加的產量,導致產品數量超過能夠銷售的數量。或是它們也許會保持生產不變,但會遇到驚人的需求疲軟。不論是哪個情況,生產數量都比銷售數量多,超過的部分則會讓存貨增加,這反過來可能會導致接下來出現一段下調產量的時期,直到存貨恢復到期望的水準。就這樣,存貨的增加與減少往往會導致短期經濟產出的起伏。
這只是導致一個經濟體在某一季或某一年的潛在產出成長率改變的幾個要素,出生率和生產力增加也可能帶來影響。它們都不是「機械」或依靠自然的因素所產生的結果。它們有很多源自人類行為,因此是不確定與不可預測的。
經濟預測有效嗎?
這使我想要多說一些經濟預測的事。很多投資人依據自己或從經濟學家、銀行、媒體的預測來決定自己的行動,而且我懷疑多數這種預測所含有的訊息有可能增加價值,使投資成功。
下面是我認為考量這個問題的基礎:
▲在投資上,很容易得到一般投資人或與市場基準相同的績效。
▲由於很容易取得平均水準的績效,所以真正的投資成功必須要比其他投資人有更好的績效,而且超過平均水準。投資成功很大部分是相對的概念,根據相對表現來衡量。
▲如果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觀點,則每個人的看法都是正確的,那麼對即將到來的事做正確的行動,並不足以確保相對優異的報酬。因此,成功並不是基於做正確的事,而是比其他人做更正確的事。
▲同樣的,為了投資成功,人們不見得是正確的,所以只要比別人少錯就好。
▲投資成功並不是來自正確的預測,而是來自更好的預測,能夠得到這種預測嗎?
{DS}
大多數經濟預測都用目前的水準和長期趨勢向外推估,而且因為經濟通常不會偏離這些水準與趨勢太多,所以大部分使用外推法產生的預測結果都是正確的。但是這些外推法的預測很有可能大家都知道了,因此已經反映在資產的市價上,所以,即使這些預測後來都應驗了,也不是優異績效的產生器。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說法:
這些人全都看著相同的數據,讀著相同的資料,並花時間試著去互相猜測彼此會說些什麼。(他們的預測)總是有部分正確,卻幾乎沒有什麼用處。
那些可以正確預見到偏離長期趨勢與近期水準的預測才有潛在價值。如果一個預測者做出一個與其他人不同、沒有使用外推法的預測,然後正確無誤,結果很可能會讓其他市場參與者感到驚訝,當他們爭先恐後地調整自己的持股去反映現況時,很可能只有少數正確預見到事情的人受益。
這裡只有一個問題:因為大幅偏離趨勢(1)很少出現,而且(2)很難準確預測,所以大多數非傳統、非外推法的預測結果都是不正確的,而且任何根據他們的預測來投資的人,績效通常會低於平均值。
所以,對於經濟預測,我看到一些可能性:
▲大多數的經濟預測都只使用外推法。外推法的預測通常是正確的,但卻沒有價值。
▲如果非傳統的預測方法做出明顯偏離趨勢的結論是正確的,那就會很有價值,但通常它們都是錯的。因此大部分做出趨勢已經偏離的預測都是錯的,故而沒有價值。
▲有些預測到明顯偏離趨勢的結論,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且很有價值,使得這些預測者因為他們的聰明才智被人崇拜,但是很難事先知道哪幾個預測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的整體預測命中率很低,所以非傳統的預測整體來看不可能有價值。有些預測者因為引人注目、正確的單一喊話而變得有名,但是他們的預測大都不值得關注。
合在一起來看,這三個對經濟預測的結論實在讓人提不起勁,難怪高伯瑞會說:「預言家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人,另一種是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長期經濟週期的長期變化很難預測,而且預測這種變化的正確性也很難評估。短期的經濟週期起伏也一樣,任何人都無法一直比其他人預測得更好。按照經濟預測來行動是很吸引人的事,尤其是理論上如果預測正確,帶來的報酬可能會很高,但是要一直做到正確,難度不容小覷。
延伸閱讀
「我們很害怕,所以要等到底部浮現再買」...投資大師霍華.馬克斯:真正買進時機是「這時侯」
人人恐慌拋售股票,現在應該買進?投資最重要的事:學會第二層思考,才能穩定獲利!
從一本連股神巴菲特都讀2遍的書,找到獲取超額報酬關鍵!其實多數人靠直覺在投資...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