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Netflix創辦人曾表示:「公司不是大家庭,是職業運動團隊;我們不是家人,是隊友。」覺得這樣坦誠直白才是硬道理,而這句話,不禁讓我想起一件活生生、血淋淋的過往。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那種老闆:「公司就像家,我們要共同為家努力,大家一起拚。」

我有——而那家公司,我總共只待了1個月整。

記得那是一家做EMBA的顧問公司(那時期很夯),而且是副總親自打電話給我,聊著聊著,相談甚歡,說什麼她正在找一個駐上海拓點的主管人選,覺得我的資歷、性格很適合等等。

當時我確實有經濟上的考量,也需要舞台,雖然不是規畫中的職涯路線,但當時找我的副總,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典範——學歷高(美國名校博士)、長得又好、又是自行創業的事業強人——而且,是個女生。當自己欣賞的對象這麼有誠意地邀請自己,我就盛情難卻地答應了。

原本講好進去就是直接從屬於她的主管級,後來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這家公司除了她,還有另一位總經理,而原本所有員工都要經過這2位大老面試同意才能錄取(只有我沒經過總經理那關),更扯的是,我上頭其實還有另一位主管,我是要向他報告才對——但這一切,層層的面試從未被提及。

被當家人或敵人?沒看清事實,最容易成為犧牲品

沒多久我發現,她其實是想要藉著我壯大自己勢力,對抗總經理的人馬,全公司才不到10人,原來,我只是一顆早就被安排好用來下鬥爭盤的棋子。

而這麼隱約、曖昧的過程,也造成我在公司的定位不清,一開始引起不少誤會,也讓我非常困擾。而副總一天到晚對我洗腦,說什麼我就是她的接班人、要把我當自己人栽培、我就是第2個她等等。每次她也真的是直接帶著我,額外進行一對一教育訓練。

現在回想起來,恐怖程度不亞於直銷大會的集體洗腦環節,我不清楚她和那位共同創業的總經理到底是什麼關係、有什麼錯綜複雜的過節,但那種暗地進行著、培養自己人馬的急迫感,直到現在我仍然記憶猶新。

她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公司人不多,就是一個大家庭,你看我們租了這麼好看的辦公室,給你們這麼好的環境上班,大家就是有義務要一同維護公司、為公司效力。」通常都是在需要員工共同維護清潔,或要我們義務性假日輪班、招待EMBA學員時說的。

這也就算了。我的直屬是總經理的人馬,加上總經理也不是省油的燈,一眼看穿我的角色,一方面想讓我「變節」投入他們麾下,另一面又在考驗、觀察我這個「臥底」的「忠誠度」,又推又拉的心理活動情節就每天上演著。

這還不打緊,讓我1個月就清醒過來,火速腳底抹油的理由其實是:辦公室裝著監視器,是可以錄下聲音的那種。

一般比較有規模的公司,會裝監視器也不是很奇怪的事,通常是員工比較多,或者是較有資安風險的工作屬性。但那家公司是在各個地方都裝監視器,唯一的「淨土」是廁所和影印間。

我們上班時,連聊個天都得互相打pass提醒,萬一講了或問了什麼奇怪的話,可是會原封不動地被老闆聽見。

我本來心想:「老闆不都日理萬機,誰會那麼閒,整天觀察同事做些什麼、講些什麼?而且有這個必要嗎?」

直到某天,一位同事晚到10分鐘,馬上一通內線電話打進來,原來是總經理在問:「XXX怎麼還沒來?都過10分鐘了!」

嗯,我相信了。

和他們一同工作,我看不到身為老闆的事業謀略,與如何將公司營運得更加優化的思維,一天到晚的心力,就是花在鬥爭,以及看監視器抓員工的小辮子。

而我,不想將時間浪費在無法令自己成長的環境。

經驗告訴我,愈愛把「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口號掛在嘴邊的老闆,把員工當工具人的機率,比當成家人的機率大多了;還有,別被自己心中的典範騙了,你以為跟隨偶像可以讓自己也學會唱歌?當戳破美麗泡泡,發現自己不過是個麥克風架罷了。

後續小花絮:新公司需要我提出離職證明,向前公司要證明,對方卻推推拖拖。後來辦勞健保加保才發現:這家前公司,並沒有為我加保啊!

本文獲「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職場不思議——我最驚悚的入職經驗

延伸閱讀
真正的有錢人其實不會亂買東西…韓國餐飲集團董事長:看到想擁有的東西,先想想最後會不會變成漂亮的垃圾
我不想躺平!但薪水扣掉生活費一毛不剩,我還有機會理財嗎...白衣天使:先從零存整付開始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