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

漲價是一般民眾對於總體經濟環境變動最直接有感的事,特別在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後,許多國家央行印鈔救市,貨幣寬鬆幾乎已成大部分國家常態。在這段期間,台灣也是,不但股價漲,房地產價格也節節上升,是否會帶動通貨膨脹,成為不少人擔心的問題。

一般人可能認為,物價上漲就代表通貨膨脹,反之就稱為通貨緊縮,但其實這些名詞在經濟學上有明確定義,儘管概念上有相似或相關之處,卻不能直接畫上等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必須有以下3個限定條件。

1.範圍廣
如果只是因為某樣東西漲價或降價,造成物價的短暫波動,這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例如在颱風季,因為蔬菜供應量減少,有一陣子的菜價會明顯上漲;或是像2020年上半年油價大跌,因此相對使得2021年初的油價「看起來」漲幅很大,但其他商品的價格漲幅並不明顯。由於不是所有東西都漲價,範圍不夠廣,還不符合通貨膨脹的定義。

2.時間長
菜價常在颱風過境之後上漲約兩個星期,等到蔬菜長出來又能如常供應時,價格就跌回正常範圍;有時候風調雨順,蔬菜、水果產量較多,供需一時失調,也會造成價格短暫下跌。這種短期的價格漲跌只是市場供需調整,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一般而言,足夠長的時間意味著1季或2季以上,物價漲勢或跌勢看起來不可能回頭了,才符合這個條件。

3.幅度大
在美國,通常物價漲跌超過2%,政府會開始留意,這樣的幅度才符合通貨膨脹定義。如果只有0.5%或1%的漲跌,都被視為物價的正常波動,並不符合通貨膨脹的標準。

除了上述3項條件外,還必須了解「物價」究竟指的是哪些物品的價格?通貨膨脹並不是單純使用一般消費者物價去判斷,而是以「核心物價」做為基準,也就是剔除最容易受到季節因素或偶發事件影響的類別,例如能源和食物價格之後,其他一般家庭購買的消費性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波動走勢。央行以此做為計算通貨膨脹的物價指標,以避免受到氣候或政治等不穩定因素影響。

對於經濟成長來說,通貨緊縮幾乎有百害而無一利,各國央行把它當毒蛇猛獸;反觀通貨膨脹則是另一種循環,只要不是惡性通貨膨脹,有時通膨反而是促進經濟成長的方式。

未來經濟動能是強?還是弱?從採購經理人指數提前看市場需求榮枯

台灣進口產品中有7成是農工原料,2成是資本設備,1成是消費品。從這樣的結構來看,進口增減勢必反映出未來某段時間的出口值。

例如,你想訂餐廳聚餐,需要5桌,一定要先訂位,這樣餐廳才能事先準備採買,不然餐廳無法臨時準備這麼多食材。你可能經常聽到的一個指標叫「採購經理人指數」,採購就是進貨,而進口的增加常代表後續的出口會增加。

進口是預測出口消長的重要指標
要預測出口的消長,不能只看賣出去的,還要進一步了解「進口」。以台灣的產業供應鏈而言,進口是很多產品重要的出口先行指標,無法切割開來;也只有先理解進口和出口之間的關係,才有辦法梳理這些關係背後,可能對經濟成長率與民眾生活產生的影響和意義。

台灣產業特色,農工原料進口占比最高
台灣進口項目中,農工原料占比最高,約占70%,可能比大家想像的高,但這就是台灣產業的特色之一,無論是傳統或高科技製造業,台灣本地能夠供應的原物料都相當有限,大多數必須依賴進口。例如每年要買進600億至700億的原油,一小部分是民眾加油這類消費使用,但更多是投入在中油和台塑的石化廠,做為石化原料,經由繁複多樣的加工過程後做成各種產品販售。

石化業、橡膠、塑膠都是台灣重要的產業,每年要買很多石油,所以,油價漲跌不只會影響進口成本,出口報價同樣會受到影響。

需要原料進口的還有科技代工業,台灣雖然是資通訊產品出口大國,但原料同樣必須向外國購買。跟韓國一樣,有很多半導體設備和原物料,例如矽,必須向日本購買,而稀土則必須從中國買入,這些都屬於工業原料。

農原料則跟大家的生活更加密切相關,例如製造沙拉油、飼料需要進口很多大豆,而製作麵包、饅頭、蛋糕所需的麵粉,則需要進口小麥來加工。

資本設備進口居第2,製造業最重要先行指標
進口資本設備指的是購買生產用的機器,約占進口的20%,是台灣製造業最重要的先行指標。買機器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台灣雖然有很多機械設備可以直接由本地企業供應,但目前有不少高階設備還做不出來,不管是半導體、科技產業、鋼鐵廠或石化廠都是如此。所以,台積電(2330)若看好景氣或已經確認將有大訂單,從國外採購設備就是必要的投資。

也就是說,資本設備進口量,跟台灣未來某段特定時間的經濟投資與景氣高度相關,但這段時間差會比較長。不像農工原料很可能只是為了下個月或下季出貨所需要的成本費用,資本設備往往必須為長達3年至5年的投資預做準備。

很多投資法人與智庫都會密切觀察像台積電這種世界級企業的資本設備進口量,做為評估較長時間產業景氣的重要指標。

書籍簡介_孫主任的經濟筆記:景氣預測權威帶你輕鬆看懂總經趨勢,從貿易戰、科技戰、疫後商機、經營挑戰到金融投資一次掌握

作者:孫明德、溫怡玲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1/12/01

作者簡介_孫明德、溫怡玲
【孫明德】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現任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三三青年會財經顧問。

長期分析全球及台灣景氣變化,並協助台灣重要產業公會/法人組織訓練財經相關人才。同時擔任金融、鋼鐵、石化及租賃等多家台灣標竿企業及公協會經濟諮詢顧問。另多年從事調查研究,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找尋商機、開拓國際市場、進行轉型升級,並據此出版《中堅實力》系列書籍共4本。

【溫怡玲】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副理事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曾任職電視、雜誌與網路多家媒體,分別擔任副總編輯、副總監、後製主管、企劃主管及記者等多項職務。

現積極投入推動台灣產業AI化工作,並經營科技相關知識社群,始終相信:以文字實踐心中理想,用好報導為希望撒種。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