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斯有財」聽起來有點老套,但確實是大部分新手想買房的一個重要動機。但買房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可是動輒數百萬、數千萬元的人生大事,該怎麼準備、要做些什麼功課,往往讓人想來就覺得有點頭痛。
「如果有個人、有個課程、有本書,可以手把手的教我怎麼看房、買房做功課,那該有多好?」是我做這本書、拍影片、寫部落格的起心動念,想讓大家可以有系統、有效率的學習買房知識技巧,順利完成人生中的夢想清單。
先問自己:「為什麼想買房子?」
像我這種在台北市長大的孩子,也不一定買得起台北的中古屋,不像我父母那一代,努力工作賺錢是有很大機會能買房的。但我的經驗是,那些是他們犧牲20年、30年生活品質換來的。時代氛圍已經在改變,現在很難再用以前那種拚命省錢的方式,來計算自己的買房規畫,這樣你會很痛苦,有時也會懷疑存錢的意義。
我父母在我小的時候,選擇購屋的地點是台北市民生社區,權狀約36.16坪、總價1,000萬元上下,換算下來1坪約20萬元到30萬元。但現在要到相同地點買類似條件的房子,我想沒有3,000萬元是絕對買不到的,甚至有可能買到屋齡更大的物件。
我必須誠實地說,現在大環境的就業與消費條件,整體來說並沒有30年前好,但是房價卻像是變了心的女友,一去不回頭。所以如果你很執意要買有地緣性、條件類似的產品,除非你是富二代、年薪500萬元以上、中樂透,或是乾脆租屋,才有可能滿足這樣的條件。
買房可以滿足很多租房達不到的條件,比方按喜好來裝潢、滿足個人安全感等;租房則能免除房貸壓力,以較少的錢入住心中理想的房子,沒有對或錯,端看個人選擇。因此,如果你已經開始考慮買下人生第1間房子,除了想好「為什麼要買房子?」、「想達成什麼目標?」外,下列這3件事也得一併考量,才能挑出喜歡的產品。
能拿出多少錢:估出買房預算
如果下定決心要買房了,那我們得好好來考慮現實面的部分,第1個關鍵就是「依我的收入,可以買總價多少的房子?」這裡先不用算得很仔細,用一個大略的方式粗估「大概多少總價的產品,我可以負擔得起?」
如果預設雙薪加總月收入為12萬元,每人每月拿所得1/3,作為每月要付的貸款金額,合計為4萬元,回推30年房貸,貸款約為1,200萬元,應為總價8成左右,推估現在買房的受薪族群,總價多數落在1,500萬元上下。
這個例子當然不是絕對,我是抓個大概可以負擔,又能兼顧生活品質的數字區間。這個數字也沒有包括意外支出、生子費用或升遷調薪等,大家可以試試看用這樣的方法,粗估自己的合理負擔範圍,再用這個總價金額去尋找理想中的物件(詳見下圖)。
想住的地區:鎖定地段來找房
如果你認為自己目前沒有成家打算,空間需求小,但交通很重要,那麼黃金地段如台北市大安區、信義區的小套房,可能比較適合你;若是還沒孩子的夫妻,室內空間扣掉公設約10來坪、地段較貴的1房1廳或2房1廳,這種格局規畫的產品也不錯。
如果是有1到2個孩子的小家庭,考量到居住品質,我個人認為至少要有30坪較合理。若是有3個孩子甚至以上,要是有能力負擔40坪的物件,會更理想。基本上先想好預算及條件,在找房上就能省去很多做白工的時間。
想要的生活機能:探查周邊環境
現在很多人買房的起心動念,都來自於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所以思考「家庭生活需求」就變得很重要,我們不再是1個人,家庭所需要的生活機能絕對是完全不同的。
從學區開始挑選,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思考點,再進一步去劃分學區中的住宅區、商業區,或是以娛樂、教育機構、公園綠地、日常採買、運動中心等來篩選,這些都是理想未來該具備的條件。除了考慮室內條件外,周邊環境的感覺與品質,也都要一併考慮進去。
最後,要說明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雖然過去台灣房市不斷上漲,讓多數人認為「買房」就有機會獲利,吃到一部分房價上漲的利潤空間。但我認為如果你是買房自住,那其實要換個念頭,清楚知道房子是隨著屋齡一年年升高而「折舊」的,不要一直想著獲利,要清楚明白房貸是生活開銷的一部分,用這樣的心態看房子,才會住得舒適、買得愉快。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