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2011年我接受《Smart智富》月刊訪問時,那時候很少人存股(詳見〈靠存股,拼年領百萬股息〉)。探究原因,因為經過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的洗禮,大家才剛剛從股市重傷回神,怕再次受傷,所以投資人大多不太敢再投資股市。就算投入股市,也不敢長期持有某檔股票,不想跟股票談戀愛,所以那時候「存股」是一種大家不看好的投資策略。
不過,因為我當時想要建立一種被動收入的系統,加上我已經透過實驗,確認我對於買低賣高做價差沒有天分,所以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就開始進行存股的計畫。我期望透過存股,將主動工作收入轉化成股利被動收入,讓我在未來中年的時候,不再對中年失業危機而焦慮。
2008年金融海嘯危機解除之後,伴隨而來的,是長達10幾年的大多頭行情,直到2021年,台股來到1萬7,000點的歷史高檔。而一路以來默默存股的人,也都在台股相對低檔的時候建立起相當的部位,累積不少資本。
這些股票隨著大盤不斷推升,帳面價值愈來愈高,造成了一種「只要存股就不會賠錢」的感覺。只要買對公司、分散投資,隨著時間的前進,資產也順理成章地累積起來。很多理財達人都是在多年前累積了不少的股票,然後隨著大盤的上升,使得資產不斷累積和增加。
以前的股市你來不及參與,那現在的股市,你參與之後有看到希望嗎?
現在如果你問我,大盤1萬7,000點的時候要如何存股?我老實跟你說,我也不知道。現在高檔震盪,已經無法用過去思維去存股了。而我只知道,最近可以存的就是台積電(2330)。
我最近一次大筆金額集中投資,是在2019年年中除權息之前,台股1萬500點~1萬1,000點之間買進一籃子的金融類股、電子NB族群、電子零件通路商類股。買入類股而不買個股,可以降低個股風險,選擇高殖利率的族群,是因為傳產族群產業穩定,而殖利率愈來愈低。
那時大盤1萬1,000點算是高點,而台股從2017年~2019年長期都處在1萬點上下,我判斷萬點就算不是地板,也算是中位數了,所以我大膽的買進。
過去的事情都已成為過去,2019年年中你沒有勇敢買進,是因為你沒觀察到大盤的趨勢,你認為萬點是天花板,萬點觸及之後必定下跌,所以你選擇等待。結果到了2021年,短短的2年,雖然中間經歷COVID-19風暴,台股一度掉到9,000點以下,但是你還是在等待;等到1萬7,000點了,這時候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我想了很久,從2019年年中除權息之前,買完我的預算之後,到現在2021年,我只有陸續買進台積電這一檔股票,期間有賣掉一些我認為比較弱勢的股票,然後轉買台積電。台積電是我認為可以長期持續往上走的成長型股票,至於其他台股,我想還需要再觀察。
這波資金浪潮將新台幣匯率推升到27元的價位,台股上到1萬7,000點,股市單日成交量突破6,000億元,房市也突破之前2014年~2016年的高價區間,現在的經濟創造了很多第1,這已經不是能用過去經驗判斷未來走勢的時代了。這是泡沫嗎?還是大量印鈔又低利所造成的結果?
之前的生技股我沒有參加,現在的鋼鐵以及航運我也沒有參與。因為我知道這些類股都是短期的飆漲,這是投機的行為,而我早已不再參加投機的市場。因為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戰場,那些類股的漲跌,和我的投資行為不會有影響。
我認為,我們只能在旁邊靜靜地觀察,用現有的知識和認知去解讀這些現象;我們必須去吸收各方面的知識,然後轉化成你自己的認知。當你解讀正確,市場就會朝你設想的方向走;當你還在用過去經驗解讀這個新的世界,你的思維和理解就會被過去所限制,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存股的熱潮還會持續嗎?我想,只要是中心思想正確的事情,結果一定會是正確的。只是手段和方法要調整,從過去的存個股變成存ETF,從追求高殖利率變成追求成長股帳面的增長——這是我現在想到的方法。
本文獲「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現在會流行存股?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