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

回家路上如果經過超商,我想應該有不少人會順道進去逛逛吧。

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明明沒什麼事,卻像是被磁力吸引般走進超商;等到走出來時,手上必定會多出一袋東西。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呃,這不是很常有的事嗎?」你可能會這麼說。

超商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想進去消費」

我一直都認為超市、百貨和超商等零售業的消費系統真的做得很好。

因為競爭對手都是「誘使人們消費的專家」。

我記得曾讀過一篇報導說:「超商宛如是都市夜晚的『誘蟲燈』。確實如此。當人們晚歸、急著趕路回家的路上,如果看見超商的燈光,就會感到莫名安心而順道走了進去。

人們會有這樣的行動表現也是正常。因為超商營造出了會讓人情不自禁想走進去的氛圍,而且在這樣的氛圍中,走進去的客人絕不會空手而歸。超商所設下的消費系統就是如此巧妙。

超市和百貨等其他零售業者也運用了這套系統。

舉例來說,假設你發現冰箱沒有豆腐,就會前往超市購買。不過,你一趟絕不會只買豆腐,一定都會買到500日圓,甚至1,000日圓。

百貨也是這樣。就算一再告訴自己「我今天只是去看看而已」,一旦踏進百貨,當天要空手而歸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雖然已經很克制自己不要衝動購物,但還是一定會在百貨地下街順手買些東西,例如平常不會購買的高價熟食等。

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超商、超市和百貨都無不積極磨鍊「誘使人們消費的技能」;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會身陷其中,無法自拔。

在超商的單次消費金額總會超過100元

在這當中,超商是最大的敵人。超商門市隨處可見,又如同其名,貨架上排滿了簡易料理或小菜等既超方便又高CP值的商品,容易讓人伸手就拿。一旦你走進店裡,到最後都會多買2樣到3樣原本並沒有要買的東西。

根據以前有項2012年度丸羽日朗控股公司的調查,民眾每次在超商的平均消費金額為755日圓(約新台幣200元)。一想到我們每天非必要的衝動購物就花了這些金額,是否讓你再次驚覺到了「隨便的用錢習慣」呢?

就連房屋仲介的廣告也經常打出「鄰近超商!」的宣傳標語,如此看來,24小時營業、幾乎包辦大部分日生活所需的超商,儼然已成了既方便又寶貴的存在。即使如此,正因為超商的存在太過理所當然,才會讓人沒事也想走進去。我愈發認為很多人似乎已罹患了超商成癮症。

會在半夜跑去超商買東西的人們

順道一提,超商在中、泰等亞洲國家也很常見。不過,在歐美地區卻甚少看得到類似的經營型態。

最近,我去了一趟倫敦。在倫敦,與住宅區相鄰的車站附近大多可以看到名為「○○超市Express」的商店,營業時間雖然從上午7點到晚上11點,但是店裡單純只販售食品。

歐美的成熟生活型態中,並不存在「無論如何都得立刻買到某個東西」的思考方式,因為他們沒有「24小時營業」的概念。在得知日本的情形後,他們總會一臉不解地說:「為什麼日本人非得在半夜外出買東西呢?」

日本人只要一想到「啊,那個沒了!」就會馬上跑去超商買;而歐美人則是認為:「就算沒有那個東西,照樣還是可以過活。」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兩者想法的差異呢?

超商的方便性的確幫了我們大忙。但另一方面,導致我們生活步調忙碌、失去餘裕的因素之一,不正是讓我們想買什麼就能馬上買到的超商嗎?

從這種和超商往來密切的現象中,是否只有我感受到人們近年來在用錢習慣和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精緻了呢?

書籍簡介_財富自由的吸引力法則:花最小的力氣,創造最大的財富

作者:菅原圭
譯者:林仁惠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1/03/04

作者簡介_菅原圭
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曾任文案、出版工作者,現為自由撰稿人。曾採訪眾多商界執牛耳的重要人物、作家、文化工作者等知名人士。他深入研究成功人士的思考方式、習慣與行動,從各式各樣的角度探求其共通點,將結果統整成著作。著有《不受動搖的人的習慣術》、《身為日本人必學:彰顯品性的措辭》、《比禮貌更重要:彰顯品性的行為舉止》、《努力的人沒有回報》、《「真不愧是他!」用細心贏得好評》(以上皆為暫譯)等。

譯者簡介_林仁惠
專職日文筆譯。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東吳大學日研所碩士。譯作有《童話心理學》(遠流)、《我主修傷心的戀愛》(遠流)等書。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