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只要時間到了,老闆或公司就應該把薪水往上調。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薪水,本質上對老闆而言就是成本,而他之所以「願意」花這個錢,是因為他覺得花這個錢能夠幫他「賺錢」,為他帶來「效益」。而這個效益肯定要大過他所支付的成本費用,也就是付給你的薪資,才會有「利潤」,也才「划得來」!
所以,薪資,本身就是一個「買賣」。
而加薪呢?就是要求調整價格的另一樁買賣。
既然是一樁買賣,就要賣的人開出的價格,讓買的人覺得實惠,覺得划得來,覺得有效益,覺得他賺到了,這樣一來,這個買賣才比較容易成交。
今天就分享2個做法,讓老闆和員工在針對加薪討論過程中,既能夠理性對待,又能夠真正朝對公司、員工和老闆三方都有利的方向去執行:
1.效益評估
就員工的角度而言,不管你是幫老闆賺錢,又或者是幫老闆省錢,只要你的效益大於你的薪資,那麼你對於老闆而言就是有價值的。
這種工作創造價值效益的思維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在學生時代,大家早就已經習慣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因為分數和排名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和效益。
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旦踏入社會之後,反而對於自己工作效益的體現失去了陳述的能力。
常常只會說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但卻沒有說自己完成哪些「成就」。
很多人在寫履歷表的時候,都是像「流水帳」一般寫了自己做過哪些事情,但是針對他參與過的這些事情、做過什麼貢獻,甚至自我評估創造了多少效益,卻完全隻字不提。
如同你在履歷表上,寫曾做過業務代表3年、業務主管2年,這對面試者而言,只知道你曾經有過5年銷售經驗,但是你的成績好壞,卻完全不清楚。所以重點不是做過什麼職位而已,而是在那個職位上做出了什麼成績。
如果你看到另外一位業務人員的履歷表,他也是做了業務代表3年、業務主管2年,而在做業務代表3年之間,他是他們所有20位業務代表銷售冠軍,每年業績都超過1,000萬元,第2名的業績都已經降到500萬元以下,所以他是公司裡最年輕被升到業務主管的。而他在擔任業務主管的2年,又協助公司整體的業績翻了2倍,利潤也提升了80%,因為這個關係,獵人頭公司才把他推薦到我們公司。
經過這樣子「數字化」的陳述,你是不是對這個人的能力和價值,還有他可能為你所創造的效益比較有明確的概念?
薪資本身就是一樁買賣,而談論加薪的時候,就是把這樁買賣重新「議價」的過程。這個時候員工和老闆討論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讓老闆知道你能夠為公司創造多少效益,也就是為他帶來多少好處,讓他覺得多付給你一點薪資是值得的。
如此一來既可以避免雙方彼此之間情緒起伏,也可以針對公司共同利益來進行討論,如此一來才會把「加薪」帶到一個比較健康的循環。
2.市場反饋
說到這裡可能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樣評估工作效益?很難量化「數字」價值?在這裡我提供一個我自己落實過多年的方式給大家參考,那就是直接把自己丟到市場上面去,看看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到底是有多高。
我從第一份工作開始,每年都會持續不斷更新履歷表,看看工作成績到底如何,並且也把自己的履歷表放到人力銀行網站平台上面,看看到底會不會有人要我。
而且我不只自己這樣做,從我開始有了自己的團隊、自己的下屬,我也都會把這樣的觀念告訴他們。甚至我還會協助我的團隊一起修改履歷,協助他們把履歷的敘述盡量具體化、數字化,能夠很鮮明的展現他們的成績和效益。這樣的做法,也和公司內部想要達成的目標有兩個一致的好處:
①績效考核:
年底時公司都要進行內部績效考核,所以當他們用數字呈現自己效益的時候,其實就可以把同樣的方式,運用在公司年底績效考核的評估上面。
不管是「留下來」的績效考核,或者是「要出走」的履歷撰寫,他們都得做,這樣一來主管和員工就是站在合作的立場,積極的回顧過去成績、討論未來發展,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②加薪升遷:
當員工把履歷表丟出去準備面試的時候,通常會有2種結果:
第1種是沒人回應,或者是面試結果不如預期,不管是別人不錄用,又或者是給的薪資比現在公司還來得差;這種情況之下,其實對員工而言,他也不太敢要求什麼加薪了,因為外面的世界他已經嘗試過,才知道原公司已經是他很棒的歸屬。
這種情況之下,員工也比較容易惜福,作為主管的你就更可以跟他認真的討論未來怎麼提升他的價值發展。
第2種情況是員工發現外面可以給他的薪資福利大於現在的位置,在這個情況之下,主管也要採取比較開放的心態來進行判斷。
如果外面給的條件實在是太好了,而公司沒有辦法提供的話,除非員工自己留下來的意願很高,要不然鼓勵他展翅高飛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外面給的條件公司也承擔得起,而且你認為這個員工可以創造很好的效益,那麼外面公司給的條件就可以當成一個加薪的標準,讓員工可以有一個值得匹配的薪資水平。
總之,不論是「效益評估」,還是「市場反饋」,只要主管和員工之間能夠針對提升公司價值當成是共同目標,那麼加薪這樁買賣,就永遠會是一樁好買賣。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