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再見到黃總,發現他眉宇之間一掃2020年年底的緊張與壓力。當時見面,他正發愁著,眼看2020年營業額明顯不如2019年,和董事會報告時,恐怕要受到責難。
我刻意聊起他先前的煩惱:「難道業績追上計畫了嗎?怎麼一派輕鬆愉快?」
「沒有啊,營業額比起來還是差一截,但淨利潤卻比2019年成長了。」不用說,董事會對黃總的表現相當滿意。
從2020年年末以來,我從許多傳產朋友口中都聽到相似的消息:在COVID-19影響下,許多傳產企業雖然出貨量不如過往,但在計算後,卻都發現獲利顯著提升。其背後或許有一個重要因素「宅經營」。
過去10餘年來,「宅經濟」發展成重要的產業趨勢,包括線上遊戲、網購宅配、影音平台等,而過去這一年,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交通受阻,在此變局下,所有跨國出差、參展、拜訪客戶、海外廠區與子公司的視察全都停擺,改用線上方式進行——這麼「宅」的經營模式,企業一開始不習慣,但現在卻漸漸發現有助於提高利潤,而且將會有長期的影響。
海外業務不用再出差,從線上爭取更簡便
為了爭取海外業務,企業常常會派代表出差,當面和客戶談訂單,這是再常見不過的事。在與國外重要客戶合作過程中,親赴客戶的總部、參與重要會議、當面報告、商談細節、應酬與維持關係,這些往往是免不了的。
如果是去歐美國家,每人的機票、食宿加總起來,動輒新台幣數十萬元;即使是去台灣周邊的東亞地區,每次也要5萬元~6萬元跑不掉。無論案子是否談成,無論訂單有沒有賺錢,企業每年幾百萬、上千萬的差旅費就這樣花下去了。
然而在2019年,無法出國已是明確的限制,無關誠意,因此廠商或客戶都要接受線上會議,而且全力強化相關基礎設施,讓遠距溝通更順暢。扣掉強化通訊軟硬體的一些花費,差旅費都省下來,成為了公司的利潤。
國際會展停辦,改由數位搜尋替代
「國際會展」原是聚集全世界廠家與買家的重要場合,面對面交流,並當面檢視產品。組個小團隊參加會展考察,少說30萬元~40萬元的開銷;參展廠商要花費的就更可觀了,給主辦單位的攤位租金加上櫃位的設計與搭建,費用很容易就超過百萬元。
但在COVID-19肆虐下,傳染風險加上隔離成本,讓國際會展完全不可能舉辦,但台灣企業卻絲毫沒有停下國際貿易的腳步。廠商改為透過電話、電子郵件,遠距進行客戶開發;許多企業強化了官方網站的外文內容與SEO,讓潛在顧客更容易在搜尋資料時找到自己。如果有需要檢視產品,就寄出樣本給對方,雖然也會花一些錢,但正負相抵,省下的錢還是非常可觀。
跨國管理趁機升級,設備、制度更完善
企業的跨國管理方式也快速變化中,原本需要頻繁出差去訪視中國或東南亞的廠區,或是與分公司進行溝通,但現在顯然行不通。
山不轉路轉,許多公司便擢升了可靠的當地幹部,少部分台幹則以長期派駐取代飛機往返;此外,高層勢必要減少親自訪視的頻率,但所幸,現在一支手機就可以現場直播,無論檢視庫存或是生產線,都可以遠距進行;有些公司則是加強了人員、機械、物料的辨識控管系統,讓稽核機制更加完善,沒花太多錢就大幅強化管理品質。
疫苗已經在世界開始施打,疫情應該遲早會平息,那麼商務出差是否會恢復過往常態?我看是不會的。
商務旅行固然有令人懷念的部分,但多數企業高層都樂於少搭飛機、少睡旅館、少些調時差的疲憊、少些與家人分離的不捨。只要客戶也接受,能宅在辦公室用線上會議解決,何必繞半個地球?
而2019年也讓管理層從財報上嘗到甜頭,原來減少差旅支出的「宅經營」,可以如此有效增加利潤,未來何不比照辦理?(本文作者為瑞星管理顧問/蔣宗芸)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