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很熱,但賺大錢的人終究還是不多,問題出在哪邊?賺小賠大是人性,克服這問題才能長遠穩健獲利。
全球股市熱烘烘,這顯而易見,早上聽到一位60幾年次的家長,說去年公司給了一筆遣散費,算還不錯,公司政策要汰換新血,於是把他們年資較長的換掉,不過拿到這筆200萬元再多一些的錢,也接受了。
結果拿去投資股票,想說多頭市場,賺起來真的比較快,去(2019)年一整年還不錯,也覺得乾脆別找工作了,專心在家看盤就好,但可惜的是,遇到今年3月那次疫情,殺得措手不及,還用融資去買近千元的股票,問他為什麼這麼做?1,000元的股票1張不是要100萬元嗎?他說看書學的,而且不用融資根本買不起啊!
後來當然因為壓力關係,賣在很糟糕的價格,剩下多少錢就不知道了,畢竟日子都這麼難過,還有2個孩子要養,這怎麼問下去?
從3月之後的V型反轉,很多人賺到錢,理財雜誌也幾乎沒人在提2月21月~3月23日那段可怕的經歷,那實際上那短短1個月讓多少人虧數百萬元、數千萬元、數億元,這是血淋淋的事實。
股市裡不斷上演小賺大賠,散戶瞬間變「慘戶」
是的,有人說我們關注那些賺大錢的人就好,台積電買270元~280元,或者聯電買20元以下,我們也為賺錢的投資人開心。只是當時疫情的關係,財富散盡的人們,後來往往也沒錢再投資股票了,即便看到線圖再漂亮,或者台積電的發光發熱,那都不關這些「慘戶」的事了。
另一位家長則是秀出交易單給我看,說他台股當沖都有賺,早就知道不能玩波段,股票放長就是危險,推薦我去做幾把。我笑笑說「不懂股票,台股我看不懂,太複雜。」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先行離開,不過看到手機螢幕都是賺1,000多元到3,000多元,虧的時候都1萬多元,只是筆數較少,畢竟最近的確好做些,那長久下來很可能又是犯了賺少虧多的常見毛病。
「人生需要的從來不是1,000多元,需要的是1,000萬元。」我常跟讀者同學這麼說,因為這是事實,大家都深有所感。大多數台灣人沒差那1,000元、2,000元。我沒多說什麼,反正也不是很熟,他台股當沖正賺錢,又怎麼可能聽的進去。
昨天經過環山路去買東西,也是路上2個老人家在聊聯電,一位說「台積電500元這麼貴,買不起你不會去買聯電嗎?XXX,北七喔!這麼簡單都不會。」另一位聽得出來剛進場沒多久,還問手續費跟稅金怎麼算,後來買完東西我就走了,只覺得這次真的行情很大,好久沒這樣的盛況,真的會想到以前的回憶。
對於投資理財,這是一條漫長的路,短則30年,長則40年~60年,趁年輕時趕快養成正確的觀念,對於未來有莫大的幫助。當然,還沒跌倒過的人,用小資金摔倒是無妨,不要像那位融資虧翻的家長,200多萬元對很多小家庭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錢,不要以為人人家中都有好幾百萬元可以賠,真實的狀況往往是家中要出手贊助了,要是沒家中可以幫,那這個家長跟孩子們又該怎麼辦?
很辛苦,真的很辛苦。一切都源自於踏上股票投資這條路,是這樣嗎?不對,他是因為沒有妥善了解工具,貿然去玩融資這把火。
台股已經下市的原油正2也是同樣的道理,有一堆人竟然不知道「油價上漲,原油正2不一定漲」,然後就買了數百萬、數千萬的資金,甚至看了網路名人的介紹,就丟錢進去,還真的以為在玩電動遊戲,業內的人都以為這是常識,後來才知道有一堆投資人連這種正2、正3是什麼都不知道,以為就是油價漲多少,然後就是漲幾倍,例如:正2就是漲2倍,正3就是漲3倍。
買一個產品像是電冰箱、電視,一定會認真比較,或者看一下產品出產地,哪邊製造,或者妥善率,有沒有常常故障;但大家買各種金融商品,都可以毫不考慮丟上千萬元,真是匪夷所思,未來金融機構要推基金,如果用「穩健永續成長必賺高股息基金」當名稱,用這種名詞當包裝,然後產品公開說明書卻寫「本產品都投資中小型投機股,很刺激沒股息」我想應該還是有一堆人去買,買到募資爆滿,太多年長者都這樣選基金,實在有點為他們擔憂。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股市很熱,但賺大錢的人終究還是不多,問題出在哪邊?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