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

高收益債基金傳出違約消息

或許是最近金管會的新聞有一點多,所以一打開網頁,跟「金管會」相關的新聞,自然而然地會跳出來。繼「元大S&P原油正2」ETF遭到清算下市,以及示警TDR之後,最近跟金管會連結上的另一項投資商品是「高收益債券基金」。

這個新聞的標題是:「國人最愛高收益債券基金,違約金額已達450億元」。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這則新聞,內心的感受應該是:「怎麼連債券基金都會發生違約呢?」,我認為關鍵在於「高收益債券」,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聊「高收益債券」。

高報酬往往伴隨高風險

所謂的「高收益債券」,就是公司債券評等低於既有評等機構所評定之BBB- 或Baa3級,這裡指的評等機構指的是標準普爾公司(S&P)以及穆迪(Moody’s)投資服務公司。這些債信評等比較低的公司,在過去很可能是投資級等級的公司,但因為特殊原因被降為非投資級公司,業界稱為「折翼天使」。然而時至今日,發行公司債已經變成一般企業除了銀行融資外的另一籌資管道。

而這些公司因為條件不那麼好,銀行不願意借款給他們,所以他們願意付出較銀行利率更高的投報率給投資人,說穿了就是因為投資人承擔了較高的風險,所以必須要拿回更高的報酬,就是這麼一回事。

而這所謂的「更高的報酬」是多少呢?根據市場一般行情,大約是在5%~7%,當然也有更高的,不過這往往代表著該發行公司具有更高的違約風險。而這5%~7%的報酬率比銀行定存利率1%~2%高,而且存續時間較投資型保單短,所以許多投資人聽了理專或是媒體的介紹,紛紛加入了高收益債的投資行列。但是,如果這真的是標榜風險很低的債券,又怎麼會爆發像新聞上所說的違約呢?

高收益債不等同公債

我想我們都被高收益債的名字混淆了,雖然他有一個公債的「債」,但卻不是公債,因為公債會違約的前提是國家(政府)垮了,還不出錢,所以出現違約。而公司債會違約的前提是「公司倒了」,然而「公司倒了」跟「國家倒了」這兩者的機率,可說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體質不好的公司一旦遭遇到大環境的變異或是景氣的惡化,真的可能是說倒就倒,所以投資朋友別以為投資了一個名字裡有「債」的投資商品,就萬無一失了唷。

3個必須要關注的經濟指標

所以,想要投資高收益債相關商品的朋友,其實更需要留意全球經濟局勢的變化。一般來說幾項總體經濟指標是需要關注的,請參考如下: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這個指標是針對公司內部高階經理人或是採購人員的問券調查,由於這些受訪者負責的是公司資本支出,因此勢必會比較謹慎也較為敏銳,所以可視為景氣反轉前的領先指標,PMI指數以50為分水嶺,大於50為擴張,小於50則為緊縮。類似的指標也可以參考ISM製造業指數。

通貨膨脹率:又稱之為物價膨脹率,這關係著人們的實質購買力。當物價上漲太快,人們會感覺口袋裡的錢不夠用,這時極有可能會撙節支出。消費力下滑,依照國民所得恆等式(註1),國家GDP就會下滑。至於通貨膨脹率多少才不算太大,這要視不同國家的經濟狀況而定,但一般不應該超過人民的薪資所得成長率。

失業率:當失業率升高,背後所代表的涵義可能是廠商經營不下去,例如前幾年的無薪假,就是因為訂單衰減,企業不太需要這麼多員工,而當失業率增加,人們沒有了收入,將直接影響消費行為,也會間接影響經濟成長率。

至於其他常見的經濟指標,例如:景氣對策燈號,貨幣供給總計數(M2、M1b、M1a)…等,這些指標雖然重要,但卻屬於落後指標,對於投資來說,未必這麼實用,而外銷訂單這一類的資料,屬於領先指標,但它跟台灣經濟比較有相關,除非朋友們投資的是台灣的公司債,否則外國鮮少聽到外銷數據的資料。

先了解,再下手

好了,我們簡單做個結論吧!
1.在景氣從谷底翻揚時,高收益債可能會幫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報酬率。
2.高收益債不等於公債,他隨著景氣惡化而違約風險升高。
3.高收益債不適宜做為空頭市場下的資金避風港。
4.希望各位投資朋友看完以上的分享之後,能夠對高收益債有進一步地了解囉!

作者簡介_陳唯泰

從事金融證券業超過15年,合格證券分析師,現任仲英財富投資長、CMoney全曜財經顧問、財經主筆,並且是證基會、中正社區大學、中山社區大學以及明星雲學苑講師,Yahoo理財專欄、商周財富網特約作者。

投資心法首重總體經濟的多空循環,並結合基本面選股與技術面操作;認為「擇機入市」才是股市投資的獲利法門。目前有2本著作:《相信我,你的錢賺不完》、《台股股民曆》。

如果你還想閱讀更多投資文章,歡迎參觀陳唯泰的「部落格」:
部落格:老摸與蛙董的面面
臉書粉絲專頁:跟著我擇機入市
Telegram頻道 :跟著我擇機入市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