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節目的錄影,電視台在錄影之前都會給你做個簡單的化妝、梳頭髮等。我正在等待要化妝的時候,聽到背後有工作人員問說:X小姐我們去後面化妝好嗎?另外一個聲音回答說:你看我這樣子需要化妝嗎?
我一聽就覺得奇怪,於是轉過頭去,我看到她的臉上是有點坑坑巴巴的,難怪她說不需要化妝。於是就跟她聊起天來,她說以前一家保險業務員來看了她的保單之後,跟她講她的保單不好,叫她把它解約,再重新買他所建議的保單。結果她因為事情太忙,就把這個事情擱下了。沒有想到2個禮拜之後,他們家就發生火災,她就被燒成這樣子了。她說還好因為那時候她並沒有馬上去辦解約,即使她買了新的保單,那時候因為還在30天的等待期,新的保單醫療險還不會生效,那她的醫藥費可能就沒有著落了。
幾天前看到一個新聞說有一個保戶,因為業務員跟他講說他的壽險可以更換成投資保單,因此他聽了他的建議,就把保單做了轉換,結果連原來的失能險等附約也都解除了。後來他發生意外,但是因為少了失能險的保障,他幾百萬的理賠金就理賠不到了。
2020年4月22日,國際原油期貨史上第一遭跌成-37.63美元/桶,一位中國銀行原油寶投資者花1萬元買入,結果倒虧欠銀行約4,000萬人民幣。台灣一投資人以每口0.025美元買了小輕原油期貨10口,最後以每桶-37.63美元結算,造成他大虧新台幣550萬元。
也是這幾天的報導:40多歲的壽險業務員林女10多年前開始,向熟識的客戶推銷自製的投資型保單,佯稱此保單投資特定基金不但保本,還可按月給付利息。實際卻是把客戶的錢拿去買股票,保單根本是偽造的,她從2006年7月1日起,以假保單、偽造的送金單詐騙客戶1億多元。
這幾件事情看似完全不相關,但是它跟你的理財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常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要積極理財才能讓自己累積財富,但是錯誤理財用錯方向,理財不但不能幫你賺到錢,還會讓你虧損嚴重。理財上你會面臨很多誘惑與抉擇:去銀行辦個定存,理專跟你説有6年期保單,利率比定存好很多,你可能就把錢轉去買美元保單了。石油期貨價格變負的,你的Line群組、臉書上有不少人鼓吹可以進場投資,低點買進以後一定可以大賺,你看了也不禁感到心動就跟著投資了。
具備基本金融常識,才不會讓權益受損
積極理財不是教你馬上去學技術分析、如何選股等,把自己變成投資專家,而是你應該改掉對自己的財務等漠不關心的態度,至少你應該要有基本的金融常識,避免陷入這些不利的、讓自己造成財物損失的狀況。即使不是遇到詐騙,碰上不專業的金融從業人員,可能也會讓自己權益受損,或是胡亂投資讓自己損失慘重。這也凸顯出來一個問題是:金融商品複雜度高,多數人沒有能力在面臨需要選擇時,無法去做合理的判斷,有時候自己的權益往往受損了。
這波疫情正好給大家一個省思的機會,好好為自己的財務做個總整理,做出適當的因應,有幾個方面可以提供參考:
1.把錢分用途,永遠把你的財務目標擺在第1位
看到朋友傳的訊息:有人買了南非幣新興市場債券投資型保單虧損了23%,重點是投資的錢是他辦房貸跟銀行借來的,理想狀況是保單一直配息,而且都高於房貸利率。但是最後是他賠光了他的老本,因為他槓桿4、5倍,自己的錢賠光了,還欠下銀行一大筆貸款,而且他已經70幾歲、退休了。
就是因為多數人不會把你的錢分用途,所有的錢都在銀行帳戶,因此心理上覺得自己有很多錢,就會胡亂投資 、買商品。
你要根據自己的財務目標把錢分配用途:緊急預備金、為財務目標做準備的錢、靈活運用的錢。你的錢可能分配比率如下:
緊急預備金:10%,財務目標準備:80%,靈活運用金:10%。
這時因為你的錢都設定好用途了,你就只能運用這10%靈活錢做投資,萬一有虧損,不致於造成你的大問題。而用來做財務目標準備的錢,都是經過妥善安排在適當的投資工具上,做中長期的投資。如此一來,你就不會有太多的閒錢擺在銀行戶頭,你不會因為金融從業人員的推銷,就倉促買下一些不合適的商品。
這波疫情影響了全球經濟及就業市場,很多工作生態可能都徹底被改變了,也許你的工作會面臨一些變動,你可能要思考這會不會對你造成財務上的衝擊,你的承受力如何?你工作的隱定性如何,你的工作被取代或消失的可能性多大?產業的前景如何?
如果面臨收入下降,需要轉職或失業,你有存款能讓你應付這波疫情的衝擊嗎?最怕的是有些人以為工作收入不錯、公司前途看好,在自己的財務上過於樂觀,平常不做任何儲蓄、不學習理財正確觀念,因此在面對職場的變動時沒有能力做因應。不管你的薪水高低,你都應該維持把一部分收入做儲蓄、投資的習慣,你將因此有一筆錢當後盾、做你的靠山。當工作產生變化時,你到時將會有選擇的自由: 休息一陣子或轉換職業…等,而不是被動的因為失業而無所適從。這筆錢可以讓你度過收入中斷、轉換工作需要學習新技能等,不至於讓你面臨財務中斷的窘境。
2.保險、投資你要有基本概念,也要有一個你可諮詢的人
金融從業人員是跟民眾投資理財等最息息相關的人,當然多數的從業人員都是盡忠職守、好好服務客戶的。但是有部分從業人員,可能就便宜行事、沒有盡到專業盡責的責任。
如果業務員叫你做什麼重大的變更,你應該請他就變更前後利益的改變做詳細說明。如有疑問可諮詢其他人的意見,不要貿然做決定。會去慫恿客戶做保單解約的業務員,你也可以合理懷疑他是否盡到他工作的本分。
舉例:如果你既有的保單有保障不足,或是保費太高,例如花大筆錢買儲蓄險、終身醫療,結果連最基本的壽險保障都不足、沒有實支實付醫療,當住院時保險理賠可能就無法提供你足夠的保障等。這時你的保單確實需要調整,但是原則是在既有的保單做調整,或是新購險種補足原有的不足,有很多種方式做變更,你並不需要把原有保單解約再去另買保單。
因為保單轉換可能會造成你的損失:例如醫療險需要30天等待期,如果貿然把舊保單解約另買新的保單,30天以內你新保單還沒生效,但是舊單已經解約,將造成保障的空窗期。儲蓄險提前解約,可能造成你本金的虧損等。因此碰到這種較重大的變更請你不要衝動,要停看聽、多問問身邊具有相關專業的人,不要因為業務員是熟識的人就完全信任,不做任何的查核就做變更了。
你也應該充實金融專業知識,聰明理財讓自己變成不當行銷與詐騙的絕緣體。這些基本的金融常識,讓你面臨五花八門的銷售時,能夠判斷什麼是合理的,什麼是行銷的話術或是捏造的數據。面對這些複雜的資訊,你也應該在自己周遭人脈中,找到一些有專業及願意分享的人,當面臨這種選擇不知如何做決定的時候,他們可以給你客觀的建議。
3.考量你的風險承受力再做投資
如果你要做投資,銀行或投顧公司一定會要你做一個KYC(Know Your Customer:了解你的客人)的問卷,而裡面可能會問你你可以忍受多少投資的損失:10%、20%等。這是在問你的風險承受度(Risk Tolerance),它是一個投資人可以覺得舒適承受的風險,或是投資人可以接受的不確定性。它可以由問卷的問題來發現一個投資人從事投資、承受風險,然後晚上還可以睡得著的狀況。
一個風險承受度高的投資人會願意冒較高風險、追求高報酬,他的投資組合可能多數是股票,債券比例比較少。而風險承受度低的投資人,可能買投資級債券的比例會高過股票,因為他比較不願意承擔較高風險。
但是在財務規畫上,除了看風險承受度外,我們比較要注重的反而是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力(risk capacity)。因為前者是心理因素,感覺自己願意承擔多少風險,它是難以量化的,而風險承受力指的是財務上你可以承受風險的能力,它是比較可以做量化分析的。
風險承受力評估你可以承擔多少風險,而不會影響到你實現你的財務目標,投資會有風險因此你要評估投資標的的波動度,及可能造成的損失。如果投資產生虧損,對你的財務造成衝擊時,你是否有能力應付這樣的衝擊等。
為什麼要再做風險承受力評估,因為只做風險承受度評估是不夠的。舉個例子:A先生現在30歲,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收入不錯、沒有負債,也沒有重大的財務負擔,銀行也有一筆300萬的存款。另外一個他的同學B先生同樣30歲,但是他自己剛創業開餐廳收入不穩定,因為向銀行及親友借了不少錢,他只要有錢,都是再投入餐廳做營運資金,因此有負債、也沒存款。
投資前要考量風險承受力
假設有一天,2個人同時銀行去詢問有關理財的事情,做了KYC問卷顯示:他們都是比較穩健型、希望承擔投資的風險是20%以內的虧損。他們距離退休也都還有約30年的時間,於是理專建議他們一樣的投資標的做投資,這樣是合適的嗎?這樣其實是不夠的,因為2個人的風險承受度雖然一樣,但是風險承受力卻差很多,A先生是比較能夠承擔更多風險的。投資必須根據風險承受力再做更多評估,這樣比較能夠符合實際的需求。
如果把風險承受力因素考量進去,你需要考慮什麼?它可以從多個面向去衡量:
1.可投資時間多長:時間愈長你愈可以承擔較高的風險
2.流動性需求:投資的錢對你來說是生活所需的錢,還是只是你資金的一部分?萬一投資不如預期,是否會造成你現金流短缺的問題?
3.你多久之後需要做提領:你需要從投資金額中提領部分或全部,以支應你的目標需求嗎?例如子女留學、退休等,預計提領的金額及次數?
4.你有其它財務備胎計畫嗎?萬一投資虧損,你是否有其它收入來源可做備胎讓你的財務目標不至於受到影響?萬一有突發狀況如:不可預期的重大疾病、需要昂貴的照護費用、配偶過世、自己失能、收入短少時,你是否可從其它地方取得收入?
上面的B先生有高流動性需求的人,因為他隨時可能會需要用到錢,因此他可投資時間較短,投資萬一虧損,他不會有其他收入可以來做因應。因此他會受限於只能承受較低度風險的投資,他可能被迫遠離那些可能有較高報酬及較高風險的投資標的。
在面對百年一遇的疫情,造成國際社會經濟重大衝擊、投資環境動盪不安的時候,也許是時候你可以針對自己的理財投資等做一番檢視:自己現在的財務在什麼狀況,是否需要做什麼調整的?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