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研究週期?
隨著我們在週期裡的位置改變,勝算也跟著改變。如果不隨著事情改變,進而改變投資立場,我們就是消極的在看待週期。換句話說,我們對提高成功機率的機會視而不見。但是如果我們應用對週期的一些洞察,就能在成功機率較高時加碼到更積極的投資標的上,而且可以在成功機率較低的時候減碼,增加防禦性投資。
投資重要的是對未來的金融做好準備,定義這個任務很簡單:我們今天配置投資組合,希望能從未來幾年發生的事件中受益。
對專業投資人來說,成功是指比一般投資人做得更好,或是績效超越指定的市場基準(績效是由所有投資人的行為決定)。但是取得這樣的成功是不小的挑戰:雖然產生平均投資績效非常容易,但是要高於平均績效卻相當困難。
我的投資理念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是一個信念:我們無法知道等待我們的「未來總體局勢」,像是經濟、市場和地緣政治等等的事情。或是更準確的說,很少有人能比其他人更了解未來的總體局勢;而且,只有我們知道的比其他人更多的時候(不論是有更好的數據;對於擁有的數據有更好的解釋,根據我們的解釋,知道可以採取什麼行動;或是擁有需要採取這些行動的情緒韌性),我們的預測才會帶來優異的績效。
簡而言之,如果我們跟其他人一樣擁有相同的資訊,用同樣的方式分析,得到相同的結論,而且用同樣的方式去執行,那就不該預期會產生優異的績效,而且要在相關的總體局勢中持續有優越的看法是非常困難的事。
所以在我看來,試著預期未來的總體局勢不可能幫助投資人達到優異的投資績效,很少有投資人是因總體預測帶來的出色績效而聞名。
巴菲特有次告訴我,他想要的訊息要符合2個標準:必須是重要的,而且必須是可以理解的。雖然這些日子以來,「每個人都知道」總體經濟發展在決定行情上扮演主導的角色,但是「總經投資人」(macro investors)整體的績效表現卻差強人意。這不是說總體經濟無關緊要,而是非常少人能夠精通總體經濟。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不可知的(或者是無法熟稔且持續掌握總體經濟,進而產生優異的績效)。
因此,我不認為絕大多數投資人可以因為預測總體經濟而成功投資,而且我肯定自己是其中之一。如果是這樣,那剩下哪些因素會產生成功的投資?雖然有很多細節與細微的差別,不過我認為把時間花在3大領域會最有成效:
試著比其他人更知道所謂「可知的東西」,也就是產業、公司和證券的基本面,根據這些基本面要素,有紀律的付出適當的價格。了解我們所處的環境,而且策略性配置投資組合。
前2個主題已經有很多文獻資料,組合在一起就成為「證券分析」和「價值投資」的關鍵要素:判斷一項資產未來可以創造出什麼東西,通常是獲利或現金流,以及這些前景在當下賦予這個資產多少價值。
價值投資人在做些什麼?他們致力利用「價格」與「價值」間的差異。為了成功做到這點,他們必須(1)量化一項資產的實質價值(intrinsic value,或稱為內在價值),及其可能如何隨時間改變,以及(2)拿目前的市場價格與資產的實質價值、資產的歷史價格、其他資產的價格,以及資產一般而言「理論上的公允」價格進行評估。
然後,他們會使用這個訊息來配置投資組合。大多數時候,他們短期的目標是去持有可以提供最佳價值主張的投資標的:有最具上漲潛力,以及/或上漲潛力相對於下跌風險比例較高的資產。你也許會質疑,配置的投資組合裡應該只要納入確定擁有最高價值的資產,而且價格相對於價值低估最多的投資標的。一般情況與長期來看,這也許是對的,但是我認為在這個流程納入另一個要素會有益處,那就是為未來幾年內市場可能發生的事適當配置一個投資組合。
在我看來,在特定時間點配置最佳投資組合的最好方法,是決定該如何在積極型與防禦型投資上做出平衡。而且我相信,隨著投資環境的狀態改變,以及一些要素在週期中的位置變化,積極型與防禦型投資的平衡應該要做出調整。
「關鍵是如何「調整」(calibrate),你應該對投資的金額、在各種投資機會中的資產配置,以及所承擔的投資風險都進行規畫,不斷在積極型與防禦型投資間進行調整…當價值被低估時,我們應該更加積極;當價值被高估時,我們應該放慢腳步。」
(<歷史還在不斷重演?>[Yet Again?],2017年9月)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