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稱羨的好工作,對我來說卻好痛苦
蘇麗在經過幾次面試之後,最終在A、B兩家企業中做最後的抉擇。A企業在產業上做了很多環保與社會公益的活動,正好跟蘇麗重視的理念很相近,但薪資待遇並不高。相反的,B企業是大集團,福利、薪資相對優渥。所有人都勸蘇麗選擇B企業,覺得這真是一份好工作,名片拿出去也響亮。但她實際進入B企業後,心裡卻不知為何有一種深深的挫折感。
投遞履歷時,有些人會希望進入有名氣的大企業,感覺未來較有發展性、能學到有制度規畫的系統,或是較為優渥的薪資福利。有些人則會選擇加入有宏觀願景的公司,希望能夠在理念文化類似的環境下工作,就如同蘇麗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一樣。
但面對這個選擇,我反倒會建議工作前3年的職場新鮮人:「先不要選公司,請選上司。」
追隨懂你的伯樂
剛出道的演員,不像大明星有挑劇本的權利,有機會就要把握,但他們只要選擇對的導演,懂得帶出最適合演員的角色詮釋,就能協助他們激發潛能,找到貼近的戲路與定位。好的導演能夠透過運鏡的鋪陳,堆疊出細膩的情感,即便是老掉牙的劇情,都會被大家說成是懷舊復古風。好的上司也是,他會教導你如何在職場叢林中生存,懂得如何培育激發你的優勢。
在剛加入職場的前3年,不論你怎麼跳槽,薪資差距並不會太大,但在這段期間,上司給予的行為準則,會建立你對於工作的價值觀,以及應對進退的方法,奠定日後職涯的發展廣度,還能避免走一些冤枉路。在面試的過程中,我們很有機會碰到未來的直屬上司,在對談過程中我們能藉機觀察到他的應對方式與理念,初步了解未來在他旗下工作的可能景象。面試是雙向的,求職者要「帶著問題」去面試,而非單向等著企業發問。這麼說並非要你唐突或是沒禮貌的提問,而是預先做足功課,了解企業的文化背景,並且展現積極態度。譬如你可以這麼問:
「請問在啟動一個專案前,會不會碰到夥伴之間想法不同的摩擦?通常會如何因應這樣的衝突呢?」
「若有機會錄取這份工作,我希望能夠更貼近主管的期望,想請教您在做決策判斷的準則與價值是什麼?」
「我很好奇,能否請問您對於這個職務內容的期許是什麼?我會盡力朝這個目標去達成。」
「想請問接下來貴司有哪方面發展上的規劃?我希望初步了解,好知道可以朝哪些面向去擴大學習觸角。」
如果面試的人不是主管,而是人資部門,那麼該怎麼做呢?其實你可以在面試最後詢問,接下來的面試階段,是否有機會見到未來的部門主管,希望能夠彼此聊聊認識。當你的高度已經是錄取者的角色,關心著自己的前途,企業會因為你的積極而加分。在職場競爭的情況下,唯有表現出你的好奇心,才能強化面試印象,否則在眾多求職者中,企業又有何非錄用你不可的動機呢?
在這些提問的應對過程中,你能夠觀察主管的思維模式,或許能從中看到讓你渴望追隨的原因,也或許會看見與你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有的面試官會滔滔不絕的闡述自己的豐功偉業;有的則是會針對你分享的內容做評論;有的相當願意傾聽跟延伸話題;有的將聚光燈歸於團隊…
人的一天有約莫有8到10小時的時間在工作,與上司、夥伴相處的時間甚至超越家人,絕對值得我們用心去準備與觀察,追隨一個懂你的伯樂,你也需要準備好成為千里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選擇上司是首要的,接著才是探討理念跟薪酬。延續上一個題目的概念:「世界上沒有最完美的答案,只有最適合當下的選擇。」有的人會後悔過往做的決定,然而過去所走的每一步,都決定了走到現在的你。
R的第一份工作得到兩份錄取通知,她猶豫著到底要加入跟自己理念相同但待遇一般的新創團隊,或是一個薪資福利還不錯的公司。評估當下的情況,她希望能夠先將大學學貸還完,同時有餘力貼補一點家用,所以選擇了後者。3年後,她發現那間新創團隊突飛猛進的成長,甚至超越了她現在的公司,她相當後悔自己當初沒有堅持選擇理想,腦袋裡跑過各種不同的情境,都是假如她最初選擇的是加入那間新創公司,現在的她會有多麼不一樣。
這其實是一種蝴蝶效應,誰能說得準,會不會R加入新創公司,3年後的公司並不會有現在的卓越成績?甚至可能因此而更糟?又會不會R撐不到公司飛黃騰達,就因為繳不出學貸而黯然離開?
每一個選擇,都是最適合當下的決定;即便你做了相反的選擇,帶來的結果也不見得是現在的情況。
如果麵包不是你的當務之急,那麼真的要先說聲恭喜,你大可屏除薪資上的思量,專注在理想的落實上。不過請先思考一下,你所看重的理念,是否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普世價值?還有你本身真的能夠落實執行嗎?還有這間企業是否剛好能助你發揮呢?
譬如:有些公司施行無需打卡的彈性工時機制,這是人人都嚮往的理念,但在這個看似不錯的制度下,我們需要認清自己是否有自律性,能夠自主規劃事項與調配時間,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中創造更好的產值。倘若你在乎環保,平常過著低碳減塑的生活,放假也去淨灘,那麼加入綠藤生機去執行綠色生活21天的企畫,能讓你所關注的理念被擴散。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需要了解加入的企業與跟隨的上司,更需要真實依據自己的現況做出最適合的判斷。面試前請對薪資範圍做好研究,不要千篇一律的回答依公司規定,用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得合理對應的薪酬,同時用最好的你帶出更好的企業成長,千萬別讓企業的願景價值,成為你的框架。
{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