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與蟋蟀(另有一版本是蚱蜢)是伊索寓言裡一個有名的故事,大意是說,夏天時,蟋蟀正快樂地歡唱,卻見到螞蟻辛苦負重地工作著,不禁笑說,螞蟻先生啊,現在正是大好時光,您為什麼不盡情享受,卻選擇低頭受苦呢?螞蟻聽完回答,蟋蟀先生啊,等到冬天時,您就知道囉!
這個故事的悲傷版結局是冬天來到,蟋蟀又餓又凍地在悔恨中死去,而螞蟻在窩中靠著夏天備好的存糧,安然過冬。小時候我看這故事,好像能懵懵懂懂地體會到一點故事裡的大道理,但唸大學時,卻被一位同學的人生哲學給挑戰了,她說,為什麼我們不能當夏天的蟋蟀跟冬天的螞蟻呢?
坦白說,上述這種任性的願望我們可以回以很教條的答覆,像是「懂得延後享受的人,成就較高」、「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之類的話,但是,捫心自問,我真的不想嗎?還是不敢?
最近我在校訂一本即將上市的新書《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裡面就重提了這個故事,而且令我意外的是,作者很挑戰性地提出,當夏天的蟋蟀,也是件好事!
螞蟻與蟋蟀暗示的是人生的不同階段,而作者的論點當然不是要大家夏天盡情揮霍,等到冬天餓死,但是在我們青春正好、活力充沛時,沒必要把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工作上,然後留著大把儲蓄等到退休時再來「好好享樂」,因為彼時,就算你有錢,可能也沒那個心力與健康來享受,反而可能花更多錢在看病跟吃藥。
該書作者很重視退休準備,卻也強調適當的即時行樂很重要,但兩者不衝突嗎?人的壽命不是愈漸延長,我們不是要比以前準備更多才足夠嗎?確實,人的壽命延長了,人生的最後階段所需要的醫療花費也更多了,Mo編也看到身邊有些人,真的為此拼命存錢,就怕老了沒錢看病。但,兩種模式之間的折中型式是,隨著我們的年紀漸長,在正常狀況下,我們的消費模式也會改變,譬如以前有更多的教育學習支出、撫養子女費用、因為工作所需的置裝與應酬費等等,這些,到了老年階段,其實支出已大幅減少,也就是說,在一加一減之間,你的老年費用總支出,計入愈來愈高的醫療費用之後,其實跟年輕時差不了多少,只是費用佔比的項目不同罷了,因此沒必要過度壓抑年輕時的娛樂支出,苦哈哈地只為了讓年老時有錢看病。
為了證明不是憑空臆想,作者發揮精算師的本職專業,以大量的美國、加拿大統計數據來佐證這種消費因年齡趨勢的變化,Mo編在閱讀時,覺得很有啟發,讓我不禁回想起當年的大學同學,原來,她才是先知啊,足足領先Mo編30年!
本文授權轉載自小編愛投資,原文:螞蟻與蟋蟀的人生追求
{DS}